海南省级脱贫光荣户王昌*:
小身体迸发脱贫大能量
前不久,海口市龙华区龙桥镇永东村的脱贫户王昌*收获了一项新的荣誉——海南省级脱贫光荣户。五年前,王昌*的家庭人均纯收入只有元,吃住都成了问题。但在年王昌*被列为精准扶贫户后,*府对其进行全方位帮扶,现在,王昌*的年收入能保持在10万元以上,日子是越过越好了。
脱贫户王昌*
就在外面打打零工,家里面也种一点菜,以前没赚多少钱,特别是小孩上学这块,学费也几千块钱一个学期,负担比较重。
王昌*是龙桥镇永东村委会莫抚村的村民,身高不足一米五,是肢体四级残疾人,无法从事高强度体力劳动。一直以来,家庭收入主要靠他打零工和妻子务农,日子过得非常艰辛,就连王昌*的帮扶责任人在见到他的第一面时,都觉得没头绪,感觉扶贫工作无从下手。
“初次跟王昌*接触的时候,他个子小,很瘦,弱不禁风的感觉。那么我看到这个我就想,他能做出多大的成绩?”说这话的是龙华区龙桥镇永东村的驻村干部朱焕发,作为王昌*帮扶责任人,朱焕发表示在面对面和王昌*进行交流后,他发现王昌*瘦小的身体里其实蕴藏着巨大的能量。
海口市教育局考试中心办公室副主任朱焕发
经过一段时间接触以后,就发现他身上很多闪光点,比如说任劳任怨、勤勤恳恳等等。他这个瘦小的身体里迸发出巨大的能量。
通过仔细摸清了王昌*的家庭情况后,朱焕发注意到,王昌*可以利用自家房前屋后的空地来发展庭院经济。朱焕发表示:“我把他家的庭前屋后全部里里外外了解了一边,庭院很大,占地有三亩左右,旁边的植被都很茂盛,我就发现他们家有很多适合发展庭院经济的优势。”
根据实际情况,双方对症下药确定了帮扶方向。从养鸡开始,王昌*在扶贫干部的帮助下投功投劳,借助扶贫贷款将自家庭院改造成了鸡棚。当时充满干劲的王昌皇有养殖条件,有资金,但是没技术,一些鸡苗在冬天容易生病导致养殖收益降低,让他一筹莫展。
脱贫户王昌*
一开始没有养过,也没有经验,一拿小鸡回来,有的是感冒了,有的也怕冷,抵抗力也不是那么强。
为了帮助王昌*解决养鸡难题,*府部门积极组织培训,安排养殖专家给生病的鸡苗“把脉问诊”,为王昌*的养殖业提供技术支持。
脱贫户王昌*
我都上夜校,通过自己的努力,然后从上电视夜校学到了种植的、养殖的很多技术,都是从电视夜校上学来的。
在不断的养殖实践中,王昌*逐渐掌握了文昌鸡的养殖技术。第一批出笼的鸡就让王昌*实现了过万收入。之后随着养鸡产业的稳步发展以及逐年壮大,王昌*的养殖品种已经从单一的文昌鸡发展成了本地的土鸡、蛋鸡、珍珠鸡等。此外,王昌*和龙桥镇20户贫困户一起成立“海口聚欣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并被推举为法人代表,还带领当地20户贫困户将自己的种羊交给合作社统一管理,一起发展养殖业。
脱贫户王昌*
感谢*府和*的关心帮助,然后有了帮扶责任人朱焕发帮扶我以后,不管我种的或者养的东西,他都及时帮我拓展销路。然后还建议我扩大产业就业等等,让我特别感动。
收入增加后,王昌*对脱贫致富更加有信心。除了养殖业,在*府的帮扶下,王昌*还利用庭院发展种植业,种植百香果和火龙果。目前,通过种养等产业,王昌*的年收入能保持在10万元以上,他也因此成为了当地的典型脱贫户。
看着王昌*不等不靠通过自己的双手改变了困境,他的帮扶责任人朱焕发十分欣慰:“这几年的脱贫历程来看,他确实经历了一场很大华丽的蜕变。他从一个胆小、内生动力不足,蜕变成为现在一个充满自信,充满阳光,而且浑身充满正能量的以及致富本事的致富带头人。”
实现脱贫致富后的王昌*,时刻想着回报社会。在年年初的疫情防控期间,当听说龙桥镇永东村*支部发出号召组织*员成立疫情防控*员先锋队后,王昌*作为入*积极分子积极响应,主动要求要为疫情防控出一份力。他说:“我能做的我的尽量做,因为我一路过来经过别人帮助我,这时就是我挺身而出回报社会回报*。”
提到脱贫户王昌*,永东村的村民都竖起了大拇指。在王昌*的带动下,永东村还有十多户贫困户以各种方式为抗击疫情贡献出了自己的力量。早在年4月份,王昌*就向龙桥镇永东村委会*支部递交了自己的入*申请书,现在他已经成为一名预备*员。王昌*告诉记者,现在他脱贫了,日子越过越好,他也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脱贫户王昌*
我们后面的路还是靠自己走,我现在是想说尽量扩大产业,靠自己勤劳的双手能过好生活,不给*和*府添麻烦。
(来源:海口记者:陈敏)
长按图片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