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9月27日上午10点左右,一个身高不足1.6米的瘦弱男人走进美国驻日本使馆,盟军最高司令官麦克阿瑟亲自接见了这名男子。双方会谈了40多分钟的时间,但并没有达成多少共识,出于礼貌还是在临行前进行了合影。
第二天,日本所有报纸都刊登了这样的头版消息:“天皇拜会麦克阿瑟元帅”,同时还印发了一张裕仁天皇和麦克阿瑟的合照。原来,那个瘦小的男人就是“大名鼎鼎”的昭和天皇裕仁。
在照片中,麦克阿瑟显得非常轻松,甚至可以说非常随意,不仅连军帽都不戴,甚至还手叉着后腰。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裕仁不仅身材矮小,而且还端端正正地穿着燕尾服,略显局促地站在一边。
“天皇”最早来源于神话传说,自称是神道教的教主和天照大神的直系后裔,是“万世一系”的日本守护者。“神族”没有姓氏只有名字,采取皇位世袭制来统治国家,以半人半神的身份居住在位于东京的皇宫内极少外出。
现如今,天皇裕仁不仅离开皇宫外出主动觐见美国人,而且还以这样的方式遭到了羞辱。所有人都不禁质疑:天皇和天皇制要被废除了么?
作为日本国的第代天皇,裕仁是最长寿以及在位时期最长的一位,执政长达63年的时间。表面上,他身材瘦小且性格温和,非常热衷于海洋生物的研究,甚至发表过许多的专业著作;实际上,他野心勃勃且崇尚武力,相继策划了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造成了数千万民众的无辜枉死。
对于中国人而言,天皇裕仁的罪行更是罄竹难书,不仅应该接受战争审判,而且枪毙十次八次都不为过。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屠夫”,竟然在美国包庇下逃过了应有的惩处,还摇身一变成为了战争的“受害者”,着实令人愤慨不已。
在年7月30日时,日本历史上最著名的明治天皇睦仁因病过世,患有智力障碍的太子嘉仁继位成为第代天皇,史称为大正天皇。作为他和贞明皇后的长子,裕仁很快被册立为皇太子,从而逐渐走到了政治舞台之上。
裕仁酷爱军事,极其崇拜自己的祖父明治天皇。幼年时期,他就经常陪同大正天皇阅兵,甚至还在父亲精神状况越发荒谬后代天阅兵。
一战爆发后,年轻的裕仁极力鼓吹参战,其态度甚至比当时的大隈重信首相还要坚决,目的就是要抢夺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所有权益,同时提升自己的国际地位。一战结束后,他急不可耐地提出要到欧洲去“游历访问”,先后在英国、法国、意大利、比利时和荷兰长时间停留。
在欧洲期间,裕仁对当时陪同他出访的青年军官山本五十六印象格外深刻,从而为对方在二十年后敢于越级提交“偷袭珍珠港计划书”提供了可能。由于大正天皇的病情加重,作为皇太子的裕仁不得不提前终止行程,在半年后就匆忙回到了日本。
作为近亲繁殖的受害者,大正天皇从出生之日起就疾病不断,身体从来都没有健康过。伴随着精神问题的严重和身体机能的恶化,他在四十岁时还患上了脑血栓,再也无法履行天皇的职责。
年起,皇太子裕仁开始监国处理朝政,从而大张旗鼓地推行对外扩张的政策。受其直接影响,日本比以往的任何时候都更加野蛮和好战,国家机器完全被军国主义附体了。
年12月25日,大正天皇嘉仁过世后,皇太子裕仁登基成为“昭和天皇”。在他的支持下,在军国主义分子的推动下,日本加大了对中国尤其是东北地区的蚕食和渗透力度。
日本认为,为了改变自己资源匮乏和国土狭小的现状,中国的东北地区成为了“帝国首选”。经过仔细观察和私下接触,张作霖成为了日本的“代理人”,但这位草莽出身的张大帅既有血性又有手腕,在移民问题、驻军问题、修路问题和矿产问题上始终是“说得多,做得少”。
年6月,面对“玩弄自己”的奉系军阀张作霖,关东军中下层军官竟然在他乘火车返回东北时预埋炸药,制造了轰动全世界的“皇姑屯惨案”。事件发生后,日本遭到了英美等国的强大压力,天皇裕仁要求首相田中义一和陆军大臣白川义则引咎辞职,进一步掌控了政府和军队。
张作霖死后,盘踞中国东北的奉系并没有四分五裂,反而在少帅张学良的主持下迅速稳定了局面。面对家仇国恨,他在年12月29日公开通电拥护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领导并且从此悬挂青天白日旗帜,史称“东北易帜”。
听闻张学良“东北易帜”,看似文弱的裕仁天皇竟然变得暴跳如雷。因为,此举标志着中国东北已经恢复到了日俄战争前的状态,标志着二十多年的苦心经营已经功亏于溃。
在此背景下,日本军方不断加速侵华的步伐,关东军更是通过“九·一八事变”挑起了两国战争。事件发生后,裕仁不仅没有约束陆军的激进政策,反而间接表明了支持态度,还希望拥立满清废帝溥仪建立伪满洲国来实现“以华制华”。
侵占中国东北后,裕仁的野心并没有完全得到满足,继而又打起了华北地区的算盘。年5月,日本竟然恬不知耻地向南京国民政府提出了“华北自治”的要求,何应钦和梅津美治郎还签订了“何梅协定”以表明妥协之意。
很多人误认为,天皇虽然传承了一百多代,但大多时候并不具有实权,属于名义上的国家元首。不过,从明治维新后,天皇已经不再是虚设的君主,而是真正拥有拍板决策权的“一把手”。
在天皇裕仁的授意和默许下,日本有条不紊地推行侵华政策。年7月7日,日本驻军在宛平城外举行所谓的军事演习,然后诡称有一名日军士兵失踪而要求进城搜查,被中国驻军拒绝后随即发动了军事进攻,从此拉开了全面侵华的序幕。
卢沟桥事变后,日军在华北地区和华东地区的推进都很顺利,引得裕仁天皇“龙颜大悦”。12月15日,他还公开下诏慰问前方的士兵:
中支那方面陆海军在上海附近作战勇猛果断,乘胜追击,朕很满意,特赐褒奖!
由于国民政府执行了片面抗战的方针,日军在短短两年的时间内就侵占了中国的华北、华东、华南和华中的大部分地区。同时,它还与德国和意大利组成了“轴心国”军事同盟,图谋瓜分全世界。
看到陆军如此“风光无限”,日本海军自然也“不甘寂寞”,开始鼓吹海上生命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此背景下,他们不惜挑起太平洋战争,甚至还准备冒险去偷袭美国的海军基地珍珠港。
由于太过大胆,海军大将山本五十六将偷袭珍珠港的计划书提报统帅部讨论时,立即就遭到了否决。不过,他还是通过高松宫亲王越级将作战计划呈送给天皇裕仁亲自圣裁。
年10月19日,日本内阁和统帅部联合召开御前会议,就是否对美国开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会上,裕仁乾纲独断批准了这份冒险的作战计划,从而直接引发了太平洋战争并使得二战的规模达到最大化。
成功偷袭珍珠港后,日本海军立即取得了太平洋地区的优势,轻易就占领了东南亚各国并迫使美国和英国全面收缩。不过,随着中途岛海战的爆发,美军终于夺回了战略优势。
年9月8日,意大利率先宣布投降。年5月8日,德国也宣布投降。从此之后,所谓的“轴心国”就只剩下日本还在负隅顽抗,但也已经只有招架之力毫无还手之力,一步步退到了本土周边地区防御。
年7月17日,美国、苏联和英国在德国柏林近郊的波茨坦举行同盟国首脑会议,杜鲁门、斯大林和丘吉尔(后期更换成艾德礼)联合敦促日本尽快投降。作为同盟国的重要成员,中国政府虽然没有直接参会,但《波茨坦公告》发表前还是征求了国民政府的意见。
接到《波茨坦公告》后,时任日本首相的铃木贯太郎显得非常犹豫,迟迟没有明确表态。作为海军出身的政治人物,他在此时已经没有了任何的底气,必须仰仗陆军的态度。
当时,日本海军已经所剩无几,但日本陆军却尚有多万的兵力,似乎仍然具有一战之力。果然,在随后召开的御前会议上,陆军大臣阿南惟畿和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等陆军派都坚决反对投降,甚至还提出了“一亿玉碎”的陪葬计划。
年7月29日,铃木贯太郎首相只好代表日本政府拒绝了《波茨坦公告》,决心继续战争状态。受此影响,美国也做好了登陆日本作战的准备,但还是担心巨大的人员伤亡。
年8月6日,美国总统杜鲁门亲自下令使用刚刚研制出的原子弹轰炸日本广岛,从而打响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核战争。见此情景,斯大林也立即对日宣战并且出兵中国东北,美国随即又在长崎投下了第二颗原子弹。
年8月9日,天皇裕仁秘密组织铃木首相和内阁主要成员召开了最高战争指导会,再次商讨是否接受《波茨坦公告》。会上,以阿南惟畿和梅津美治郎为首的陆军派依然拒绝投降,双方持续到第二天凌晨也没有争论出结果。
对此,天皇裕仁虽然内心欢喜,但也意识到继续抵抗必定是死路一条,做好了接受《波茨坦公告》的决定。年8月14日上午10点50分,日本在御文库地下室举行了最后一次御前会议,陆军的死战派们在听取了“天皇御言”后才勉强同意“停战”而非“投降”。
紧接着,铃木首相主持草拟了一份终止战争的天皇谕令,全文共有个字。当晚,裕仁在侍从的保护引导下进入御用办公室,在宫内省庶务课长笕素颜、内阁情报局长下村宏和秘书川本等人见证下完成了“终战诏书”录制工作。
随着“终战诏书”的录制完成,深受军国主义蛊惑的中下层军官们显得群情激愤。为了抢夺并且销毁这段录音,以畑中健二、古贺秀正和竹下正彦为代表的军官们闯入皇宫制造了“宫城事件”,政变失败后纷纷破腹自尽。
到了年8月15日正午,天皇裕仁亲自宣读的“终战诏书”录音向日本全国播放,以此形式宣布无条件投降。不过,在这份投降书中,他不仅没有提到过“投降”二字,反而继续为侵略行径寻找借口和托词:
曩者对美、英二国之宣战,实亦出于庶几帝国之自存与东亚之安定。至若排斥他国之主权,侵犯领土,固非朕之本志。
面对裕仁的巧言善辩和美化战争之举,《新华日报》当即评价为“日皇毫无悔过之意,敕书没有‘投降’二字”。不过,在美国的默许下,在国民政府的妥协下,日本就这样“涉险过关”了。
日本投降后,美军对其进行了单独占领,作为盟军最高司令的麦克阿瑟也成为了日本的“太上皇”。出于自身的政治需求和军事考量,裕仁和天皇制都被美国人有意保留了下来,成为今日军国主义复苏的重大隐患。
年6月18日,东京审判首席检察官季南正式宣布“不追究天皇及皇室”,从而使其躲过了应有的战争审判。不过,死罪可免,活罪却难逃,这是所有同盟国的底线。
于是,千百年来都被日本民众视为神明的天皇,终于无奈揭下了自己“神的面具”,发布了《人间宣言》并且承认自己普通人的身份。不过,在美国人撤兵以后,他很快就活灵活现地重新登台,还将自己装扮成了“战争受害者”和“和平主义者”。
面对中国和朝鲜等受害国要求裕仁“退位谢罪”的呼声,他竟然大言不惭地将发动战争的所有罪责都推到了军部的身上,简直无耻至极。甚至于,还撰写了一本《独白录》以撇清关系,以书面形式为自己“鸣冤叫屈”。
就以最臭名昭著的“部队”为例,天皇裕仁声称自己对此“反人类的行为”一无所知。可是,战犯川岛清却在军事法庭中有过这样的供述:
该部队是年遵照天皇裕仁的密令成立的,并由日本陆相任命军医大佐石井四郎为队长。当时,我正担任部队总务长一职,曾经亲眼看见过这道敕令。
除了“部队”以外,裕仁对“南京大屠杀”、“毒气战”和“慰安妇”等问题均有不可推卸的罪责。不过,这个双手沾满鲜血的“和平主义者”依然还在进行着“表演”,直到年1月7日才终于死掉。
为了能让裕仁风光大葬,日本内阁将东京的新宿御苑作为葬礼举办地。同时,外务省还四处邀请各国元首和政府首脑前来参加,其中也包括了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中国。
尽管我国国内对是否参加裕仁葬礼存在着不同的声音,但为了维护两国恢复邦交以来的友好关系,还是决定派遣外交部长钱其琛以特使的身份参加。日本当局明显松了一口气,时任首相的竹下登还在接受国会质询时口出狂言:
上次大战究竟是不是侵略,应由历史学家作出评价。
听闻日本政府的不当言论,不仅中国进行了严厉谴责,就连本已经决定参加葬礼的英国女王也临时取消行程,改由菲利普亲王代为参加。除此之外,包括澳大利亚、韩国和新西兰等国也降低了赴日人员的级别。
竹下登为了“灭火”,日本首相竹下登紧急斡旋,还请求各国原谅自己的不当言论。年2月23日,钱其琛代表中国政府抵达日本参加葬礼,立即就约见对方会面并且当面抗议。
葬礼结束后,日本外务大臣宇野宗右立即拜会钱其琛,终于在战争问题和历史问题上做出了纠正。之后,竹下登首相公开发表了一份政府声明:
战争对邻国造成了重大伤害,这一侵略的事实不容否认。
时至今日,尽管裕仁的儿子明仁天皇已经退位,他的孙子德仁天皇也已经登基继位。但是,历史问题依然还是制约中日关系正常发展的重要因素,必须坚持“以史为鉴”,才能“面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