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选择投降,真是因为美国投放的两颗原子弹吗?
在年,日寇在中国境内还有多达万人的战力,又有着万人的后续部队,依然有着极强的作战能力。
而且绝大多数日军将领都拒绝投降,还试图逼迫天皇改变想法。
向来强硬的日本人,为何一夜之间就改变了想法?
70多年来,他们究竟想要隐藏什么秘密呢?
原因之一:太平洋战场的胜利
自从年日本投降以来,世界上的大多数人都坚信,迫使日本投降的原因,就是日本广岛长崎的两次核爆炸。
然而其实并非如此。
当时的日军光是后援部队就有万兵力,加上武器先进而齐全,全军宣传“一亿玉碎”鱼死网破的计划,有着不小的反抗能力。而美国的原子弹仅仅几颗,根本不可能炸死全部日军。
而且在美国真正投放原子弹之前,他们已经在沙漠中进行试爆成功,全世界都为这个消息感到震撼与恐惧,日本的报纸却依旧在宣扬“政府决心继续进行这场战争,直到胜利”,并对美国准备投放原子弹的打算早有预料。
既然如此,日本为何会突然放弃继续战斗呢?
除了美国的核爆炸威胁外,还有三个至关重要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就是英美等反法西斯同盟在太平洋战场的胜利。
在年12月珍珠港事件发生之前,英美两国对日本采取的主要是两面态度与政策。他们一方面支持中国抗日,想搞远东慕尼黑;另一方面,他们又支持日本侵略,企图将祸水北引,让日本跟苏联对上。
但他们没想到,野心勃勃的日本突然偷袭珍珠港,使得美军太平洋舰队几乎全军覆没,接着又袭击了英国建在新加坡的海军基地,使得英国舰队遭遇重创。太平洋战争就此爆发。
在最开始的6个月时间里,日寇以极快的速度席卷了东南亚,英美同盟军陷入苦战。但由于日寇的主力部队被死死地钉在中国战场,寸步难移,给英美联军带来了喘息的机会。
在东南亚各国抗日力量的斗争配合下,美军终于从年下半年开始,赢得了战争的主动,先后攻占了塞班岛、关岛和提尼安岛,毁灭性的打击了日军在太平洋的战略防御体系。
与此同时,远在欧洲的战场上,盟军成功在诺曼底登陆,之后随着苏军解放波罗的海三个国家,又在年5月攻克柏林,纳粹德国败得一塌糊涂,日本失去了重要的盟友,被狠狠打击了士气。
从中国起飞的美军轰炸机,也开始对日本本土进行猛烈轰炸,并持续了整整一年。
战火已经烧向了日本本土,各大军工厂都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日本的民众逐渐丧失了信心,原本的军国主义思想也随之崩溃。
此时,日本军中虽然还一再叫嚣着“一亿玉碎”、“鱼死网破”,也拦不住他们精神上的溃败。
而就在这时,迫使日军选择投降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也出现了。
原因之二:苏联宣战
第二个原因就是苏联出兵中国东北。
这个原因也是迫使日军选择投降的促成因素,甚至可以称为是“最后一根稻草”。
其实日本早就知道自己不是苏联的对手,因为他们在全面侵略中国之前,先是占领了朝鲜半岛,还仗着自己有先进的武器装备,曾不信邪地发兵挑衅苏联。
结果,他们自认为先进的武器装备,在苏军面前根本不值一提。苏军的坦克装甲车组成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钢铁洪流”,而日寇在面对他们的装甲部队时,竟然还有脆弱的骑兵。
只是几个回合下来,日军便败得一塌糊涂,几十万日军战俘被押送到西伯利亚平原,受尽了折磨,最后能活着被遣送回日本的人少了一多半。
可以说,苏军当时已经成为了日军士兵眼中的噩梦,为了避免与苏军交手,日本在年便与他们签订了《日苏互不侵犯条约》,并天真地就此认为苏联不会再插手中国战场了。
让日本人没想到的是,苏联这么做,其实只是为了能够集中精力解决欧洲战场上的纳粹德军。等到苏军在年拿下了柏林之后,立刻调转目标,将矛头指向在东方战场嚣张已久的日本。
据说,当苏联宣布与日本处于战争状态时,日本大使竟然当场吓哭。
正面对上苏军的,是占据中国东北地区的日本关东军。他们向来有着“皇军之花”的称号,是日军陆军的王牌部队。
等到年的时候,关东军经过不断扩充,规模已经达到了巅峰,拥有31个步兵师,11个坦克旅团,总兵力足有万人。
不过随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大量关东军主力被抽调到太平洋战场,最后只剩下16个师团还留在东北。经过日本国内征召,关东军兵力保持在了60万左右。
这60万人对上的,就是苏军多达万人的兵力,以及2.6万门火炮,多辆坦克,多架飞机。
当时不管换作哪国部队,在听到自己即将对上这样的一股力量时,都会惶恐不已,更别提早就畏惧苏军的日军了。
当时不少日军部队甚至将推崇已久的武士道精神抛之脑后,干脆地向苏军投降,所以苏军实际上遭受到的抵抗并不多,最后俘虏了几十万日军,却仅仅伤亡了3万多人。
这也导致在战后,有很多人将苏联的出兵,看作是决定了战争结局的最关键因素。其实不然,日本的失败早在第一颗原子弹投掷之前、苏联宣布参战之前,就已经成为定局。
这就必须提到迫使日本投降的第三个重要因素了。
原因之三:中国人民长达14年的抗战
除了英美同盟军以及苏军的帮助,导致日军投降的最关键也是最根本的原因,其实是中国人民长达14年的抗战。
根据日本战后众议院统计的材料,从年侵略中国东北开始,到年9月战败投降为止,日军在中国战场伤亡人数超过了万人,还有多达.4万战病负伤的日本军人及附属人员。
而在其他战场上被英美等国击毙和死于伤病的日军数量,只有89万人。
可以说,在中国战场伤亡的日军人数,比他们在其他战场的伤亡人数多1.2倍。这充分说明,日军的主要力量被中国人民消灭在了中国战场。
当时的中国是一个苦战多年,损失巨大的弱国,不能集中兵力进行诸如“斯大林格勒战役”这样大规模兵种的战斗,只能以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以及灵活多变的独有战争方法拖住敌人、消耗敌人。
在台儿庄战役中,川军、桂军、东北军等地方部队组成的杂牌军,誓死守住阵地,组建一支支敢死队血拼日寇,以生命和鲜血换来一次重大胜利。
我们也不能忘记,日军“名将之花”阿部规秀,以及其麾下精锐的第二混成旅团,是在年在中国太行山被八路军消灭的。
正是中国战场始终抗击着日军的陆军主力,阻止了他们的“北进”,推迟了他们的“南进”,有力地配合和支援了盟军在其他战场的作战。
从“九一八事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中国人民进行了长达14年的艰苦抗战,是所有参加反法西斯战争的各国中,时间最早、历史最长的国家。是中国的抗战严重破坏了日本国力,迫使他们不断地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毛主席早在年就曾指出,日本国都比较小,经不起长期的战争,日本的统治者想通过战争解决这个困难问题,反而会达到他们所有期求的反面。
当时的日本政府为了支持战争的消耗,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企图加强战争经济,压缩民用生产,扩大军需生产。
日本政府不仅把民用工业的投资,从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每年的15亿日元,锐减到了6亿日元,而且强力合并主要生产民用工业品的中小企业。仅仅是在年被合并的中小企业资金,就高达29亿日元。
光有钱也不行,日本还强制工人劳动,来保证军需生产。但是,他们又必须保证在正面战场有充足的兵力,这就导致日本的男劳动力不足,大批妇女也被征用了。
厌战情绪不断在日本国内滋生,使得日本不得不面对现实,承认“最恶劣的局面已经出现”,最终“考虑到大势所趋”,不得不宣布投降。
时至今日,还有不少国外学者,公开贬低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地位的作用。他们没有意识到,日本的投降是内外交困的情况下被迫接受的,更没有公平公正地看待中国与其他国家。
好在历史终会清楚地告诉所有人,中国人民对于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打败日本帝国主义的首功,当属于中国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