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六年三月五日,美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发表铁幕演说,正式拉开冷战序幕。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针锋相对、明争暗战,尤其是最为关键的核力量竞争,两国开始了惊险的博弈之路。
一九四八年六月二十四日,苏联关闭了从汉诺威至柏林高速公路的边界检查站。很快,美英管辖的西柏林地区所有的水陆交通也被切断。与此同时,苏联驻扎在东部德国地区的三十多万军队摆出了战斗姿势,一时间,整个欧洲再度陷入危机。第三次世界大战也似乎一触即发。为了打击苏联的嚣张气焰,一九四八年七月下旬,美国总统杜鲁门下令,将六十架B-29远程重型轰炸机,部署在英国的战略空军基地。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正是两架B-29远程重型轰炸机,在日本广岛和长崎上空投下了原子弹。世界各国都十分忌惮这种致命的核武器,苏联也不例外。斯大林一看美国出动了轰炸机,也担心美国会将原子弹投掷到苏联。为了不惹怒美国,一九四九年五月十二日,斯大林下令解除了已经持续将近一年的柏林封锁行动。同时为了和美国正面刚,斯大林也在加紧研制原子弹。柏林封锁解除三个月后,一九四九年八月二十九日,中亚米市克瓦试验场早上七时,突然传来惊天动地的爆炸声,蘑菇云腾空而起,苏联第一枚原子弹成功试爆。随着这一声巨响,美国的核垄断终于被打破了,斯大林手上终于有了一张和美国一较长短的王牌。
但斯大林并没有被喜悦冲昏头脑,他意识到仅仅只有原子弹还无法威胁到美国,也加紧了研制更致命的武器。一九五二年十一月一日,美国一枚代号“迈克”的实验氢弹,在太平洋上的恩尼威托克岛试验场进行了爆炸,威力达一千万吨,炸药是广岛型原子弹的五百倍。不到一年的时间,苏联也宣布首次氢弹试验成功。美国专家开始着急了,他们认为苏联的氢弹可以用飞机运载,有用于实战的可能性。但美国的氢弹有六米高,重六十五吨,比一辆载重汽车还大,无论是飞机还是导弹都无法运载,没有实战价值。
一九五三年斯大林去世,苏联新上任的赫鲁晓夫对清单很满意,同时他开始思考怎么把这个庞然大物运到北美大陆。赫鲁晓夫明白,威力巨大的核武器只有和射程较远的投射工具结合起来,才能具备实战的能力。空有炸弹,没有运输工具,就是有弹没枪不顶用。就在氢弹实验成功两个月后,苏联会议部长主席团批准了一项计划,将氢弹搭载到一种巨型的导弹上,这枚导弹的射程。将超过八千公里,能够从苏联直接打到美国,这就是洲际导弹计划。这时新上台的赫鲁晓夫才知道,原来苏联一直在研制一种新的武器导弹,这是斯大林在位时,由斯大林亲自主导和跟进的一项军事计划。
时间回到一九四四年十月的一天,英国首相丘吉尔向斯大林发来私人信函,丘吉尔在信中说,德国从当年的九月八日起,向英国发射了数千枚神秘的V-2导弹,造成大量人员伤亡。经皇家空军侦察,这些导弹是由德国佩内明德火箭中心设计开发的,那里正好是苏联红军的进攻区域。丘吉尔请求苏联允许英国专家进入红军进攻区域,以便收集纳粹导弹的情报。斯大林看完信后,对那种无人驾驶、自主攻击,一飞就是几百公里的新型武器十分感兴趣,他立即指示有关部门,一定要抢在西方国家前获取德国的导弹情报。
一九四五年六月一日,苏联专家赶到德国佩内明德时,发现大批德国专家已经携带着V-2导弹的关键设计图纸向美军投降。原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盟军战胜国并没有忙着战后重建,他们都忙于军备竞赛,那就是抢德国导弹实验的专家、实验室、高级材料和特制装备。这些战胜国中就有和苏联长期处于你追我赶状态的美国。苏联专家看着人去楼空的实验房欲哭无泪。苏联想要获得对抗美国的擎天利剑,缺的就是关键的铸剑人。
负责此事的朱可夫元帅决定实施“面包换人”计划,所谓“面包换人”就是允许苏占区单方面开放边界,开动所有宣传机器向德国全境呼吁,只要参与导弹工作的德国人曾为苏联工作,苏战区可以提供充足的口粮和优越的工作岗位。这一招非常奏效,那些没有跟着美国人走的德国专家陆续汇集到苏战区,苏联有了德国专家的加盟,就地组建了一个诺德豪森研究所,第一个工作就是让德国专家回忆整理出,全套的V-2导弹生产组装流程,恢复V-2导弹发动机及其零部件的生产。一九四七年秋天,苏联第一枚国产导弹,也就是苏联P-1导弹,实现了首次射弹,射程达到二百七十公里。
一九四九年,改进设计的苏联P-2导弹再次试射成功,射程是德国V-2导弹的两倍,达到了六百公里。然而从苏联到美国远远不止六百公里,苏联要想把导弹打到美国,还需要研制射程更远的武器。当赫鲁晓夫上台后,接手了斯大林的导弹计划,他非常看好导弹,更将核力量威慑美国的希望寄托在威力更加惊人的巨型导弹身上,他坚信导弹是赢得现代战争的王牌。之后苏联开始铆足了劲,研制一种能够打到美国的新型导弹,而洲际导弹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出来。此时美国还没有意识到导弹的重要性,他们觉得导弹精度太差,造出可靠的导弹可能需要二十年甚至三十年。然而很快,现实就实实地打了美国人的脸。
一九五七年八月二十一日,苏联成功试射第一枚洲际导弹。一个月后,苏联利用洲际弹道导弹,发射了一颗允许轨道经过北美上空的卫星,尽管这是一颗没有危险的科学卫星,但美国人开始害怕了,他们觉得这次是卫星,下次也许是数百万吨的核弹。事实上,发射卫星的运载火箭并不就是真正的洲际导弹,火箭只要把载荷投送到大气层外,进入预定轨道就算完成任务了。但战略导弹的目的是攻击敌方领土上的目标,所以在冲出大气层后,还需要载入并且精准击中目标。但那时的美国专家并不了解洲际导弹,他们发出警告称导弹上的差距可能使苏联以突然进攻的方式,摧毁美国的战略力量。
尤其是那颗人造卫星,每天在美国人头顶上飞过,犹如悬着一把巨剑在美国的上空,这让美国人顿时失去了安全感,甚至勾起了日本偷袭珍珠港事件的可怕回忆。很多美国年轻一代的人甚至将这一事件与恐怖袭击事件类比,很多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纽约长大的人说,在学校参加演习的时候,还朝曼哈顿方向看了看帝国大厦是否还在那儿。美国的报纸对此展开了铺天盖地的新闻报道和分析。飞机已经过时了,现在是导弹的时代,苏联人已经可以制造出能够打到世界任何既定目标的弹道导弹了。
从政治家的办公室到普通的街道,人们在热烈地讨论苏联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给美国致命一击。看到美国人如此焦虑,苏联领导赫鲁晓夫非常满意,他认为即便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战后几分钟,凭借洲际导弹就能分出胜利,胜利者一定是首先拥有远程洲际导弹的苏联。然而仅仅两年,美国人竟然追了上来。
一九五九年二月六日,大力神一号导弹迎来了首次发射,这枚洲际导弹全长31米,最大直径3.05米,发射重量.14吨。但是比起苏联RD-发动机的喷管来说,美国大力神一号洲际导弹的喷管设计有些简陋,甚至可以说是有些暴力美学。总体来说,苏联的导弹似乎更胜一筹,但苏联人的底气却没以前那么足了,因为苏联人有的美国人也有,说不定未来还会超过苏联。这场美苏之间的核武器争霸赛正式进入白热化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