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认为,美国历史上最难忘一刻恐怕就是年12月7日珍珠港海军基地被日军袭击后,下肢瘫痪的罗斯福总统毅然脱离轮椅站着演讲宣布对日本开战。然而事后的几十年来,美国内外居然有不少人提出,罗斯福等美国高层早已知道日本会采取不宣而战的手段对自己开战,他们扣押了关键性情报,只为消除国内的所谓孤立主义情绪,让美国得到介入战争的机会。
美军亚利桑那号战舰的大爆炸成为珍珠港事件的标志
阴谋论的支持者认为,美国早已破译了日本方面的密码,而日本的密码甚至同时也被国民党军统的迟步洲等人破译,所以美军具备情报方面的优势。而事发前不久美军三艘航母出海而幸免于难,它们在以后的作战表现非凡。珍珠港遇袭前此地大量增派了医疗人员、药品和舰船维修设备,而后来一些在袭击中坐沉港口的战舰最终因此得到复活机会。而珍珠港事件后不久,美国也同时和欧洲轴心国进入战争状态,也最终和英国等同盟国成员站在一起共同对敌。所以多年来,阴谋论支持者提出的几点一时间让不少人信以为真,但如果仔细结合各方资料,就会发现其中谬误。
纵然技术远强于军统,美国中情局破译日本海军密码也非易事
战前美国的确破译了代号紫色的日本外交密码,从而在谈判中总能知道对方底牌,开战前夕也正是由此感到了危险气息。但当时的日本外交人员完全就是军部战争狂人的工具,他们根本不可能知道军事机密,所以破译外交密码根本无助于知道日本军队的计划。日本海军使用的则是代号JN25的特殊密码,由于其组成十分复杂,所以破译难度极大,美国中情局甚至动用IBM的智能齿轮计算设备,截止珍珠港遇袭时都没有取得理想进展。直到一次偶然地从日本潜艇上打捞到密码手册,事情才有重大转机,中情局称此次收获意义超过击沉日军任何一艘大型战舰。这就导致很多人被迷惑,因为他们没有分清两种密码的差别。战争判断需要得知敌人何时何地会以何种方式进攻,以珍珠港事件为例,破译外交密码充其量能够知道战争可能接近,但后两者却无法判断出来。而至于所谓军统破译说更无进一步档案做依据,因为他们很难接触到日本海军的机密,更无专业破译设备和团队,所以多半只是通过破译外交电码得知日本和欧美可能撕破脸。
日军针对性的秘密武器偷袭无防备对手,结果不言自明
战前,美国从战略上判断如果和日本开战,那么对方必然会南下入侵菲律宾等欧美殖民地。从战术上看,英美等国认为日本不过是个只会山寨的技术弱国,不可能具备强大的海军舰载航空兵实力,至于几艘航母冒着巨大风险奔袭几千里更是无法想象。而日本当时的航母规模、舰载机数量质量和飞行员素质已达到世界一流,其偷袭发起前专门派遣运输舰队南下作为明枪迷惑对方,其进行偷袭的航母编队却一路无线电静默悄然走北太平洋。美军认为,珍珠港的水深会让多数鱼雷失去作用,殊不知日军专门研发了专门用于浅水的改进型鱼雷和战舰炮弹改造的重型炸弹。由于种种因素让珍珠港美军产生了盲目的安全感,比起日军空袭他们更害怕美籍日本人暗中破坏驻军机场。而事发时美军虽然部署了雷达,但由于当日他们得知一批美军飞机会从本土飞来,所以即使日机临空,他们也没有进行重视。至于那些美军战列舰,不但彼此首尾相连停泊,而且连基本的水密和消防措施都没有!而事发后,哈尔西将军试图带领企业号航母追击复仇,却连对方的方位都没找到。由此可见,美军的疏忽才是灾难的根源。
赫赫有名的企业号航母竟被风暴意外救了一条命
很多人认为美国一直以航母为其霸权工具,当年自然也不例外。然而当年在各大海军强国看来,真正决定海战胜负的是彼此战列舰的巨炮对射。战前,美军虽然认为航母是不可少的重要武器,但却将其作用归类为为最终决战做铺垫的辅助单位,根本没有想到它能够击沉战列舰乃至取代其霸主位置。在一次演习中美军萨拉托加号航母甚至被扮演日军的三艘己方战列舰抓住,被判定沉没。美军当时的舰载机携带炸弹时难以击沉重装甲的战列舰,若携带鱼雷作战半径就要骤降,需要航母冒险接近敌人。而当时的舰载机活动受能见度、气象等因素桎梏,自然难以被重视。美军以己度人,却没想到对方同类兵种被大大低估。所以无视当年海军武器发展的本质,无疑就属于割裂史实。当时美军太平洋舰队的3艘航母中除一艘因改造而早早返回本土外,另外两艘都在执行运送飞机任务而并非刻意出海,因为美军担心那些地方被日军突袭。更重要的是,当时美军最精锐的企业号航母本来已在回珍珠港的路上,只是由于恶劣天气而被耽搁,否则后果不堪设想。而以当时的技术水平看,短期预测突发性风暴完全做不到。珍珠港基地加强医疗等方面的战备,几乎在事发前2年多就开始了,而此时日军甚至还没有确定必须和美国开战。美国的举动只是一种威慑和未雨绸缪,因为他们认为珍珠港作为太平洋方面的主要基地,必须具备完善的医疗和维修能力。
美军还是将其多数重型主力战舰投入对日作战
不少人强调美国牺牲珍珠港换来介入战争,但其对日作战只是业余目标。但从当时的情况看,这一说法存在很大错误。早在珍珠港事发前,美国就已暗中介入英德战争,从战舰扣押德国民船到飞行员秘密加入英国国籍参战,甚至美军驱逐舰干脆也加入了对德军潜艇的猎杀。此类冲突的升级让德美两国都认识到开战不可避免,而美军舰船因此遭到的伤亡也迅速让早先美国国内的孤立主义迅速消散。珍珠港事件前几个月的美国国民调查中,已有半数以上人主张因此对德国开战。从这一点来看,美国根本无需用地球彼端的珍珠港作为牺牲品换来对另一假想敌开战。美国当时希望和英国并肩击败德国,自然不希望陷入两线作战,更不会希望战争以自己惨败为开始。而战争爆发后,美军和日本进行高强度交战的时间远早于德国,而且由于两个对手的海军实力差距较大,所以美军的大型主力舰基本都用于对日本作战。所以,对日作战在同盟国整体来看固然是次要任务,但美国自身却将其作为重要目标。
著名的杜立特空袭其实是美军试图挽回士气的冒险计划
对美军来说,珍珠港的失败带来的是全方位灾难。在战术上看,战前美国的战列舰力量具有10:6的优势,而袭击中美军8艘战列舰沉没或受伤,力量对比骤然失衡。而战略上,日军很快借着珍珠港的胜利攻占了从威克岛到缅甸的广大区域,以至于连美国西海岸一度都陷入如临大敌的恐惧。这有多可怕呢?如果日军利用广大占领区的资源全力开发军备,战争胜利就要明显推迟。同时,美军的士气也跌落到极点,甚至还要被迫冒着损失两艘航母的危险对日本发动空袭,若非后来中途岛海战美军胜利,全球战场的局势都要被影响。而且就珍珠港本身来说,如果更多美军舰船发生大爆炸或倾覆(这样就无法修复),或者日军同时摧毁维修厂,那么珍珠港作为一个完备的大型基地都可能短期瘫痪。若真如此,那么美军的反攻难度也要骤增,甚至可能在以逸待劳的对手面前再次吃大亏。有学者表示如果美国真的得知日本的企图,大可以提前进行埋伏,迎头痛击对方,这样既能名正言顺加入大战,又能鼓舞士气。
从日军航母编队态势图来看,美军根本没掌握其行踪
所以,结合上述五大关键证据来看,多年来人云亦云的珍珠港阴谋论,也该就此打住。从此事的出现到发酵不难看出,这是由于世人猎奇的心态所致,就好比说书人口中的历史永远比志书精彩一样。真正的资料或许不精彩,甚至冰冷无趣,但其作为证据的可靠性却远不是某些野史流言所能比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