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港事件,是指由日本政府策划的一起偷袭美国太平洋海军舰队基地——珍珠港的军事事件,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太平洋战争爆发的导火索。年12月7日清晨,日本海军的航空母舰舰载飞机和微型潜艇突然袭击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在夏威夷基地珍珠港以及美国陆军和海军在瓦胡岛上的飞机场。太平洋战争由此爆发。这次袭击最终将美国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个事件也被称为珍珠港事件。
那么日本发起对美国的战火,究竟是延缓了日本的灭亡,还是加速了日本的战败呢?
在珍珠港海战前日本讨论过对美国开战的胜负,几乎认为对美国胜率百分之0,有很多人不懂,没有胜算怎么还要打,因为当时美国因为国际社会压力通过了物资禁运协议,最重要的石油给禁了,日本当时的储备只够用半年,日本当时只有在印度尼西亚等地去抢石油。日本这个历来稀缺资源的岛国,石油这种战争必须品大幅度依赖进口(美),然而日本南进东南亚必然会动美国的奶酪(菲律宾),英国(澳大利亚等),荷兰(荷属东印度,现在的印度尼西亚,日本看重的石油基地)当然也跑不了,美国一边支援欧洲(租借法案,主要支援欧洲,苏联),一边制裁日本(中断石油供应),这就导致美国成为日本南进的绊脚石,要占领东南亚甚至澳大利亚,第一个就是把美国这个绊脚石踢开,基于这一点必须消灭美国在太平洋的有生力量,以日本当时90亿美元的GDP,美国亿(这GDP在当时几乎已经成超强了),曾常年居于美国的山本五十六深明要赢只有先把美国打瘫痪,,于是山本策划了偷袭珍珠港,这是根本原因。
然而整个战争过程中日本战术失误的地方在于,其一,没有炸到航母,那天刚好没在,其二没有炸毁设施,大部分高层居然觉得没必要,其三,鬼子给自己外交官发了宣战文件,本来想同步进行,前脚宣战后脚飞机炸过去,阴损的狠,结果自己没玩好,宣战文件耽误了,于是就成了不宣而战的“偷袭”
同时美国当时并不是所有人都有加入世界大战的想法,就算美帝想加入,当时决策层也是更倾向于欧洲战场,甚至连开打之后虽然民间呼声很高,但军方也是按“先欧后亚”的决策来的,如果日本不去招惹美国,就算是接受美帝的和谈条件,也能保住东北和内蒙,事实上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英美是不支持中国抗战的,反倒是苏联出于遏制日本的想法给力中国很多援助。
珍珠港事件,相当于给了民主党一个合理的借口,使美国人可以团结两党,倾尽全力去打日本。当时美国的实力领先日本很多,打仗是一定会赢的,但是要不要这么卖力那就是见仁见智了。或者说,美国人完全和对付英国和苏联一样,先让英国苏联在对日战争中狠狠出一次血,欠下更多的钱。但是一旦日本人与美国人结下了血仇,这一切都不复存在。乃至于后来,美国人投放原子弹,按照自己的意志殖民日本,都有了很正当的理由。而这一切原本是不会发生的。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日本偷袭珍珠港的行为,那么莫过于饮鸩止渴,很难说渴死在先还是毒死在先,美国早晚会参战,但是美国国内民众在珍珠港前对参战还是不怎么感冒的,然而日本在珍珠港不宣而战刷了个下限,造成美国社会空前团结,实质上还是加速了日本的败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