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2月7日清晨六时,日本海军第一波次架舰载机,从瓦胡岛正北海里的航空母舰上起飞,直扑珍珠港。随着“虎、虎、虎”空袭成功的信号,珍珠港在日本飞机的轮番轰炸下,变成了一片火海。随后日军第二波架飞机对珍珠港发起又一轮轰炸袭击。这场偷袭珍珠港的袭击导致美军损失惨重,多艘战列舰和巡洋舰被击沉击伤,架飞机被击毁,数千名官兵伤亡。次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发表了著名的国耻演说,美国向日本正式宣战。
然而当时美国三艘主力航母(萨拉托加号、列克星敦号以及企业号)都不在港内停放,全部外出执行任务了,因此躲过了一劫,这到底是巧合还是有意为之?于是就有人提出,这是美国自导自演的苦肉计,目的就是想让国内参战的声音压过不参战的声音,但事实真是如此吗?
疑点一
据史料可知,早在空袭发生之前,美国情报部就拦截了关于日本即将偷袭珍珠港的情报。而当时中国的情报员池步洲破译了日本外务省电文,据此推断出日本打算对珍珠港发动袭击,蒋介石立刻电话警告了罗斯福,可罗斯福在接到蒋介石的警告后,并未有任何的震惊反应,也没有引起美国重视。
当时的美国已经借助卖军火大发“战争财”。如果美国此时介入二战,凭借其战争动员能力量和军火生产能力,自然可以获取渔翁之利,实现称霸世界的野心。可是国内的反战情绪尤为高涨,这时候如果美国上演一出“苦肉计”——明知日本偷袭,却装作不知道。这样不就可以顺利激起民众复仇火焰,名正言顺的对日宣战?
疑点二
在被偷袭之前,当时罗斯福下令在向珍珠港附近派遣了大量的医护人员,并且运输了很多医疗用品前往珍珠港。而偷袭当天是周末,按照惯例,所有的医护人员都要休假的,而罗斯福却亲自下令让他们停止休假,随时准备工作。同时在空袭发生后,美军打捞战舰、维修设备和抢救伤员的速度快得惊人,感觉跟提前知道被空袭而提前演练过一样。
疑点三
当时美军的战斗机的起飞地都在珍珠港的小机场里,而这些小机场平时一般都是不用的,基本不会停靠飞机。可是在被偷袭之前,美国下令将战斗机全部开往了小型机场,所有的飞机全部从停机仓库中拉出,仿佛知道日军要来偷袭,提前做准备反击一样。
可是就算有以上三个疑点,并不能作为美国已经得知日本要偷袭珍珠港的确切证据。因为这些疑点,也能是美军进行军事戒备状态,跟日军要来偷袭的消息关系并不大。
再来看一下美军的伤亡情况:击沉4艘战列舰、1艘巡洋舰、2艘驱逐舰;4艘战列舰、4艘巡洋舰、1艘驱逐舰、8艘辅助舰受重伤;共有飞机架报废、架受伤;全港阵亡官兵人,重伤人,失踪人。而日军这里呢,仅仅损失29架飞机和55名飞行员,以及5艘小型潜艇。
如果说美军只是要演出一场苦肉计,为何不提前把这些战列舰全部调走,留下一点点军事力量让日军轰炸不是更好?如此代价,怎么看都觉得这有点得不偿失,而且按照美国做事方式,又怎么会容忍这么大的牺牲?
当然目前嫌疑最大的,还是美国三艘主力航母(萨拉托加号、列克星敦号以及企业号)都不在港内停放。其实从后来的资料分析,三艘主力航母都不在珍珠港,其实真的只是一个巧合。
巧合一
萨拉托加号和列克星敦号因为任务问题当时确实不在港内(一个在港口维修,一个在运送飞机),这两艘航母原本计划6号返回珍珠港,但在路上遭遇了极端天气,所以并没有按时回港,正好躲过了大轰炸。
而企业号虽然当时在往美军基地威客岛运送战略物资,但是在路上还是遭遇了日本的袭击,企业号派出了多架轰炸机和战斗机进行了反击,但都以失败告终,并且派出去的飞机基本有去无回。若美国当时真的故意让企业号出去避难的话,为啥还让企业号白白牺牲多架舰载机呢?
巧合二
按照现代海战的概念,航母绝对是主力中的主力,可是二战时候却不是这样。二战的时候,海上交战的主力依然是战列舰,若美军提前了解到了日军偷袭的意图,那也应该是让当时在港内的战列舰出去避难而不是这三艘航空母舰。(事实上当时遭遇袭击的战列舰,基本上是当场报废),这场袭击的结果是几乎把美军当时的太平洋舰队都报废殆尽,年的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可是美军海战的绝对主力,可见美军遭遇的损失不是一般的大。
所以整合所有的疑点和巧合分析来看,就算已经提前得到预警,但是美国还是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因为美国认为:日本仅仅因为被美国进行石油禁运,就敢向珍珠港发动袭击,这根本不可能,而三艘航母的出港真的仅仅只是巧合。
不过“无巧不成书”,由于美军的战列舰损失惨重,不得不以航母作为海战主力,经过了二战初期的三大事件——年11月英国海军袭击意大利塔兰托军港、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和日本航母舰载机击沉英国“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之后,航母时代才算是真正拉开了帷幕,航母在海军中的头号主力地位才算是真正确立起来。所以说如果仅仅因为三艘航母不在就认为美国演的苦肉计,这确实有点冤枉人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