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珍珠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三个角度解读好嘴杨巴好在哪领略鬼才冯
TUhjnbcbe - 2023/11/3 21:24:00
冯骥才画作天津简称津,别名津门,是一个古老的城市,也是一个国际化大都会,更是一个有着文化底蕴的城市。天津的风味小吃数不胜数,扬名海内外,有被誉为“津门三绝”的狗不理包子、桂发祥麻花、耳朵眼炸糕,还有50余种小吃;民间工艺方面,有天津工艺四绝,分别是画面绚丽、别具一格的杨柳青年画、栩栩如生的泥人张彩塑、彩绘逼真的风筝魏风筝,还有玲珑剔透、手法细腻的砖刻刘砖雕。冯骥才先生就出生于天津这个有文化底蕴的城市,他既是作家,也是画家。古人大多是书画不分家,而冯骥才先生就是这样一位*才。冯骥才先生创作的文学作品题材广泛,体裁多样,其中《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神鞭》《三寸金莲》《珍珠鸟》等获全国文学奖。绘画方面,出版过大型画集,被评论界称为现代文人画的代表,并且被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授予终身成就民间文艺家荣誉称号。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正是津门这块神奇的土地孕育了冯骥才先生这样一位语言俏皮活泼,灵动的作家。冯骥才画像《真人不露相》豆瓣评分高达9.1,而《好嘴杨巴》就选自冯骥才先生的小说《真人不露相》,讲述了津门胜地“杨家茶汤”的杨七、杨巴接待李鸿章的故事。短篇中杨七和杨巴的性格特点塑造及其它小人物的描写显示了冯骥才先生高超的语言艺术魅力。任何一部小说的人物都离不开语言这一重要抓手,冯骥才先生就是源于生活的细致观察,并结合人物说话的特定环境与说话的目的,塑造出了一个个与众不同的小人物。《好嘴杨巴》的文眼就在于好,这个好体现在哪里?下面我们将从以下三点解读这个短篇小说,加深体会冯骥才先生的语言艺术魅力。1.杨巴的第一层“好”体现在思维敏捷、心灵嘴巧故事的开头,没有直接写杨巴,而是先从夸赞杨七的技艺开始:杨七钻研茶汤制作技艺,拥有了两个绝活,使得自己制作的茶汤粘软香甜,吃过的人无不叫好。写到后来,作者笔锋一转,用可是两字,我们才明白,写杨七是为了衬托杨巴。可是,手艺再高,东西再好,拿到生意场上必得靠人吹。三分活,七分说,死人说活了,破货变好货,买卖人的功夫大半在嘴上。这就从夸杨七转到了杨巴身上。危难来临时,杨巴大显身手,话虽不多,却淋漓尽致地展现了第一层好。具体来看:茶汤杨巴的好——思维敏捷李鸿章去天津视察,地方府县道台把李大人领到了“杨家茶汤”,杨巴奉上了茶汤,李鸿章误将茶汤上的碎芝麻当成脏东西时,怒火中烧,在场众官员吓懵了,一个比一个糊涂,谁也不知中堂大人为嘛犯怒,可杨巴的表现堪称机智,他:眨眨眼,立时猜到中堂大人以前没喝过茶汤,不知道撒在浮头的碎芝麻是嘛东西,一准当成不小心掉上去的脏土。在众人惊慌失措时,杨巴沉着分析,危急时刻能够马上找出李鸿章发怒的原因,这就非常明显地展示出杨巴与众不同的好——思维敏捷。杨巴的好——心灵嘴巧,一言三雕在李鸿章生气发怒时,杨巴道出:小人不知道中堂大人不爱吃压碎的芝麻粒杨巴很机智就解决了一个危机问题。首先,这句话保全了李鸿章的面子。李鸿章摔碗的原因是小人不知道造成的,不是您不知道这是碎芝麻粒造成的,错在自己没说清楚。这一来,既给足了李鸿章面子,假如杨巴说李大人,这是碎芝麻粒,不是脏东西,结果会怎样?肯定会惹得李鸿章怒气更大,也有可能会有性命之忧。其次,这句话保全了陪同李鸿章的府县道台,假如李鸿章怒气不消,或者杨巴解释不当,势必会连带陪同官员和他一起被降罪。最后,这句话是“双保险”,既让李鸿章知道了是他的错,不至于丢面子,又能够在保护杨巴自己的同时还得到了李鸿章赏银百两的奖励。2.杨巴的第二层“好”体现在“奴性”现在,我们接着来分析杨巴的语言,这儿的“好”和上面的好是不一样的,这里的“好”是揭露出杨巴奴性的一面。杨巴本身也是一个无奈与幸酸并存的人物,这也是冯骥才借《好嘴杨巴》所折射出的一种中国特有的文化。杨巴说出的这句话:中堂大人息怒!小人不知道中堂大人不爱吃压碎的芝麻粒,惹恼了大人。大人不记小人过,饶了小人这次,今后一定痛改前非!①中堂大人息怒!”这句话很平常,不论是谁,在遇到这种情况时,肯定第一句话也是这样说。李鸿章正在气头上,且不明真相,任何解释可能都是无用功,唯有这句话可以缓解紧张气氛,平息火气,这样不至于事情急速恶化,。这种做法从我们看过的很多电影电视剧中都可以看到。②小人不知道中堂大人不爱吃压碎的芝麻粒,惹恼了大人。第二句的前半句是展示好嘴杨八好的第一层意思:思维敏捷,一言三雕。而后半句惹恼了大人,明明错的是李鸿章,误将茶汤的碎芝麻当成脏东西发火,杨巴却把错怪在自己身上,这只能说,杨巴畏惧李鸿章的权势,不敢说真话。③大人不记小人过,饶了小人这次,今后一定痛改前非!这句话一出口,我们是不是见到了一个唯唯诺诺,屈膝跪地的奴才杨巴,杨巴根本就没过,为啥把“过”揽在自己身上?“杨家茶汤”的有名,就在于撒芝麻的奥秘和碾芝麻的手艺。如果没有这名,那些官员会带李鸿章来这里吃茶汤吗?其实错根本不在杨巴,错分明就在李鸿章身上。痛改前非这四个字极尽夸大之词,没有犯错的前提下,何来痛改前非,悔过自新呢?在我看来,文中展示出的杨巴的两种“好”,前一种“好”是值得赞扬和学习的,那份机智、敏捷、灵活是生意人应该具备的优点;而后一种“好”,则使人感觉杨巴有趋炎附势之嫌,少了一些男人的刚正不阿,少了一些人的尊严,多了一份“奴性”。3.杨巴的第三层“好”体现在嘴巧说话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学问,会说话的人,成功路上就少了几块绊脚石,而不会所话的人,给自己筑起了一道道围墙,正所谓是“好酒也怕巷子深”。尤其如今这个时代,光埋头苦干,想要做出点名堂,太难了。杨巴就是那个会说话的人。他本身没有什么绝活,他的绝活,全靠一张嘴皮子上下逢迎,却成了“杨氏茶汤”生意红火及存亡的关键因素。杨七手艺高,只管闷头制作;杨巴口才好,专管外场照应。这里突出了杨七杨巴的典型特点:手艺再高,东西再好,拿到生意场上必得靠人吹。三分活,七分说,死人说活了,破货变好货,买卖人的功夫大半在嘴上。到了需要逢场做戏、八面玲珑、看风使舵、左右逢源的时候,就更指着杨巴那张好嘴了。从这句话,其实就暗示了“杨家茶汤”的生意兴隆要靠杨巴的“好嘴”,后来,“杨家茶汤”改成了“杨巴茶汤”。耐人寻味的是,作者特意强调:李中堂并没有喝茶汤呀!这暗示我们,茶汤的出名与杨七的茶汤绝活毫不相干。慢慢地,杨七反倒渐渐埋没,无人知晓,杨巴对此毫不内疚,因为自己成名靠的是自己一张好嘴,李中堂并没有喝茶汤呀!杨巴的“嘴巧”让我们领悟到,真话需要巧妙地说,需要有针对性,合适的话,要选择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合适的对象,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作用。4.津门艺人的工匠精神津门的手艺人是一类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的技能在长期的实践中,由粗疏、纯熟到神乎其技的过程中,手艺人一直在追求精益求精,也逐渐内化为手艺人们的内在自觉。泥人张泥塑“泥人张”经常出入戏院、饭馆,观察人间百态,饮酒时,也一边留神四下里们的模样,为制作泥人搜集素材。《好嘴杨巴》中说:这手活儿别人明知道也学不来。手艺人的能耐全在手上,此中道理跟写字画画差不多。手艺人靠手艺吃饭,靠手艺生存,唯有不断地提高技艺,才能形成自己的绝活,才能高人一等,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这体现的是手艺人的工匠精神。泥塑有手艺就可以自立自强不求人。也正是源于他们的工匠精神,不断在技能上追求精益求精,所以他们充满了自信:泥人张可以台下一边看戏一边手在袖子里捏泥人是自信;泥人张捏好海张五头像后,把这泥团往桌上叭地一戳,反击他的挑衅也是出于自信;杨七、杨巴二人呈上茶汤,一并退后五步,垂手而立,静等请好请赏,还是出于自信。正是出于对自己手艺的自信,他们不攀龙附凤,不趋炎附势,他们是真正的手工艺人。高尔基说“文字是语言的艺术”,任何一位文学家都是通过语言这个工具把不同的时代背景呈现在眼前。冯骥才先生从津门地区人物的方言中提炼出真正需要的养分,以豪强炽烈、快利锋芒、调侃自嘲的语言特征,展示出了津文化中鲜明的人物形象。冯骥才先生的津味小说幽默、风趣、俏皮、夸张,它们就像一个无所不在的精灵,在字里行间嬉戏着,在我们的脑海中不断回味着。经典需要一读再读,慢慢回味。
1
查看完整版本: 三个角度解读好嘴杨巴好在哪领略鬼才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