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珍珠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二战结束的5个原因,美国和苏联在其中能发 [复制链接]

1#

前言:

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六年后的第二天,20世纪最疯狂的全球冲突第二次世界大战宣布结束。

到年9月2日,日本的投降条约在美国*舰的甲板上签署,而战争中被夺去的万至万人的生命无法挽回,这已经约占当时世界人口的3%。

在历史的战争长河中,绝大部分丧生的都是平民,第二次世界大战也不例外,德意日的暴行在其它国家的土地上发生,这是绝对不能容忍的。

因此第二次世界大战意义重大,也给众多国家以警醒。

在战争开始的几个月里,德国利用其“闪电战”战略横扫荷兰、比利时和法国,迫使超过30万英国和其他盟*部队从敦刻尔克撤离欧洲大陆。

年6月,德国打破了与苏联的互不侵犯条约,发动了巴巴罗萨计划(德国侵苏行动的代号,原名奥托计划),将纳粹*队带到了莫斯科的大门口。

日本轰炸珍珠港后,德国*队占领了从黑海到英吉利海峡的欧洲大部分地区。然而,盟*扭转了战争的局势,随后的一系列重大事件促使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德国在两条战线上被击退

在战争的前三年德国横扫欧洲之后,德国的进攻在苏联遇到了阻碍,年8月至年2月,苏联红*顽强的战斗和巨大的牺牲抵挡住了德*的攻势,一直疯狂扩张的轴心国部队也被迫开始采取防守态势。

在斯大林格勒的惨烈战斗导致近万人伤亡,其中包括数以万计的普通居民。

随着苏联*队开始向东线推进,同盟*进入西西里岛和意大利南部,导致当时的意大利*府于年7月垮台。

盟*随后于年6月6日实施了西线的D-Day诺曼底登陆计划,在法国北部站稳脚跟后,盟*于8月25日解放了巴黎,不到两周后又解放了布鲁塞尔。

阿登斯突围战

阿登斯战役中,伪装的坦克和穿着雪地斗篷的步兵穿过白雪皑皑的田野。

当苏联*队进入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和罗马尼亚时,西方盟国继续向东推进,德国发现自己两边受敌,活动范围被不断压缩,资源也在逐渐减少。

此时的德国开始变得绝望,并想要在两线作战中突围,因此在西线发动最后总攻势,希望分裂盟*的防线。年12月16日,德*在比利时和卢森堡的阿登斯森林发动一次突然袭击,出动了大量的坦克。

德*的猛攻导致盟*防线紧绷起来,面对零度以下的战斗条件,不少士兵下遭受体温过低、冻伤的折磨,战斗一直持续了四十余天。

盟*抵挡住了德国剩余的全部力量,但美*也损失了2万人左右,这也是美*在二战中最致命的一场战斗。

这场战役是德*最后的喘息,因为苏联红*在东部战线发动了冬季攻势,到春天,他们将在距离德国首都柏林不到50英里的奥得河发动攻势。

德国投降

年5月7日,盟*士兵阅读了《伦敦时报》旗下《星条旗》*事报纸,该报宣布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投降。

在德累斯顿和其他德国城市遭到燃烧炸毁,造成数万平民死亡后,盟*越过莱茵河向东边的柏林移动。

当他们逼近首都时,盟*在解放卑尔根-贝尔森和达豪等集中营时发现了大屠杀的证据。

由于两条战线都崩溃了,失败不可避免,希特勒于年4月30日在帝国总理府深处的地堡中自杀身亡。

希特勒的继任者卡尔·邓尼茨大将开始了和平谈判,并于5月7日授权阿尔弗雷德·约德尔将*签署所有德*的无条件投降书,并于次日生效。

然而,斯大林拒绝接受在法国兰斯的艾森豪威尔所签署的投降协议,并迫使德国人第二天在苏联占领的柏林签署了另一份投降协议。

广岛、长崎原子弹爆炸

一名男子骑着自行车穿过广岛,几天前,日本的原子弹爆炸将这座城市夷为平地。

盟*在欧洲取得胜利之后,日本*队仍在太平洋战区肆虐。美国*队在年6月的中途岛战役中取得胜利,算是扭转了战争局势,并向日本开展了缓慢而持续的进攻,年冬春季的硫磺岛战役和冲绳战役最为关键。

年7月16日,距离在新墨西哥州阿拉莫戈多首次成功试射原子弹已经过去数周,罗斯福去世后,杜鲁门成为总统,此时他刚刚上任四个月,下令授权对日本使用原子弹,希望尽快结束战争。

年8月6日,美国B-29轰炸机伊诺拉·盖伊(EnolaGay)向广岛投下了一颗原子弹,立即造成约0人死亡,数万人后来死于辐射暴露。

当日本在广岛轰炸后未能立即投降时,三天后美国在长崎引爆了一枚威力更大的原子弹,当场造成人死亡,之后又造成5万人死亡。

苏联宣战,日本投降

除了广岛和长崎的轰炸外,苏联于8月8日正式向日本宣战,日本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随着帝国议会陷入僵局,日本天皇裕仁打破了僵局,决定日本必须投降。

8月15日中午(日本时间),日本天皇在他的第一次广播中宣布日本投降。

9月2日, 在停泊在东京湾的美国战列舰密苏里号上接受了日本的正式投降,密苏里号的旁边还停着多艘盟*战舰。

这也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在结束了天的全球战争的协议签署时, 在无线电广播中告诉世界,“今天没有枪声。一场巨大的悲剧已经结束。一场伟大的胜利已经到来。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