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夫(本阿弗莱特饰)与丹尼(乔什哈奈特饰)俩人从小对飞行就十分有兴趣,长大后,一起加入美军飞行的队伍。
年,雷夫体检时,遇到了美丽的海军护士伊芙琳(凯特·贝金赛尔饰演),雷夫有阅读障碍,无法通过视力检查,在死缠烂打的拜托下,伊芙琳同意放水,两人很快就坠入爱河。
此时美军决定派出精英飞行员前往英国,协助欧洲各国抵抗德国的侵略,雷夫主动参加皇家空军雄鹰中队,出发到英格兰前,他答应伊芙琳会平安回到她的身边。伊芙琳和丹尼各自被转到珍珠港的部队。
雷夫进攻飞越英吉利海峡轰炸德军的轰炸机队时,先是和队友合力击落一架轰炸机,击落了两架德军的战斗机,但之后被埋伏在云层中的战机攻击,飞机起火坠落海中,人们都认为他在行动中丧生。
三个月后,伊芙琳和丹尼共同想到雷夫,几次约会后,俩人深陷感情漩涡,成为亲密爱侣。年12月6日晚上,被认为殉职死亡的雷夫意外回到基地。
当初坠海,雷夫被法国渔船救起,法国被德国占领,他滞留近半年才能回到美国。
一回来就发现亲如兄弟的朋友,竟然和他的女朋友在一起,这种背叛伤害的刺激让他在酒精催化下,和丹尼在酒吧打起来,其他看热闹的军人也跟着打成一团,在宪兵到达前,两人顺利脱逃。
第二天清早睡在车上的两人,被日军战机袭击珍珠港的炮火声,和满天的飞过的战机声所惊醒。
日军以令人措手不及的偷袭方式,猛烈轰炸珍珠港的战舰和机场,造成美军严重的伤亡。
雷夫和丹尼赶到幸存的小机场,穿着花衬衫驾驶能用的战机起飞,对日军展开反击,两人连手击落七架日本战机。
罗斯福总统正式对日本宣战,将展开一项危险报复任务,轰炸东京。雷夫和丹尼有实战经验,被杜立特中校挑选上参加这项秘密任务。
出发前,伊芙琳告诉雷夫,自己怀了丹尼的孩子,忠于爱情她要留在丹尼身边,但会在内心深处一样爱着雷夫。
执行任务的日子到来,日军侦测到他们的行踪,轰炸机被迫提前从大黄蜂号航空母舰起飞,虽然顺利轰炸了东京市区、港湾,战机停驻处和弹药库,但前行引导轰炸机被击落,返航时陷入危机,不知要在那里降落。
两架轰炸机燃料耗尽迫降在中国土地,却被日本人围捕,当日军举枪瞄准雷夫时,丹尼推倒日本兵帮雷夫挡下子弹,另两名队友将日本兵击毙。
雷夫抱住丹尼,告诉他快要当爸爸了,千万不能死,丹尼咽下最后一口气前,将孩子托付给雷夫。
战争结束几年后,雷夫和伊芙琳带着丹尼的儿子,来到田纳西的农场,为丹尼扫墓。雷夫随后带着丹尼的儿子坐上飞机,翱翔天际,一轮落日映照着飞机。
《珍珠港》以俊男美女的三角恋情与友谊的冲突包装成战争片,片长三小时,前面一个半小时是浪漫爱情戏。
四十分钟用几千万美金堆砸出来的日军偷袭珍珠港轰炸的特效场景画面,生动逼真。
近年来,日本人透过小说和影视剧为当年偷袭珍珠港做辩解,声称宣战诏书已送出,是美国人的坏习惯星期五大使馆早早下班,让宣战诏书躺在信箱里,把战时当平时,周六照样通宵饮酒玩乐,周日昏睡,军纪松散,却责怪日本偷袭——这是强词夺理。
《珍珠港》这样大制作的电影,原本可以拍成是可歌可泣的史诗巨作,因商业利益考虑和美国人自以为是的英雄主义作祟,导演把战事的重点放在珍珠港事件乃美国立国以来唯一的挫败,全国视为「国耻」,并证实美国有能力击退来犯的敌人,重建自己的信心。
以致片中出现许多匪夷所思的剧情,如用战机载女朋友及小孩到天空飞翔,用可乐瓶捐血等等。
难怪这电影年上映时,引起二战老兵的严重抗议,认为太不尊重在日军偷袭珍珠港时,死去的三千多条人命。
《珍珠港》很明显想走泰坦尼号路线,可惜成败与否也很明显。
印象中,在《珍珠港》上映前不久,有一项「有史以来最卖座电影」的统计,结果显示《乱世佳人》和和《泰坦尼号》两部片独占了数十年电影史之鳌头。
当然,计算结果自有好事者为其理出成功公式:这两部片同样都有著名历史背景作为场景(南北战争与泰坦尼号沉船),同样都有一段极其动人的爱情故事——而且还都是有所缺憾但又唯美至极的乱世情缘。
《珍珠港》显然想再结合这两个元素来创造票房奇迹。二次大战日军偷袭珍珠港,多好的英雄历史题材;两名战友好友却爱上了同一个美丽女子,多俗烂的浪漫公式。
但它的结果却不只是差强人意而已。毕竟,它对人性冲突的刻画实在令人不敢恭维。
简单来说,它的失败就是因为人性的冲突点表达得不好,人物既缺乏自然流露的真情,其心境的转折也让人无法理解,便给人极其虚伪的感觉,要不就是根本只剩下一些表面化的细节去勉强解释角色的转变。
片中小古巴·戈丁那头的种族歧视得不到发挥,很多人看完电影仍然完全不知道这个角色要讲的是二次大战期间美军军中严重的种族歧视,所以小古巴·戈丁不管如何强健勇猛,力求表现,他仍然只能待在厨房。
而女主角的爱情观更是令人难以认同,一边还在为凶多吉少的男友流泪,一边居然就和男友的好友调起情来;而导演似乎想在战场中强调的生命价值又敌不过舰船的碎片抢眼。
这部电影若说真有哪里令我感动,大概只有凯特·贝金赛尔被迫拿着口红决定谁生谁死,医院,谁根本已经回天乏术时,那仓惶失措的眼神吧!
记得这是本·阿弗莱克继《世界末日》寄予厚望的一部大片,但结果却是乔什·哈奈特抢走了众人的目光,而票房也差强人意。
仔细想想,这是很自然的事,因为几个主要角色比较起来,只有质朴木讷的乔什性格和做法都比较能让人理解,比如说他一开始就喜欢凯特·贝金赛尔,但不如好友的活泼积极,自然退出战局,后来又因照顾凯特的心情重燃爱火。
在得到美人芳心,又得到一个新生命之后,上战场的他,那种想活下去的心自然极其强烈,而他在死前对本·阿弗莱克所作的那番表白,既有友谊的光辉,也有真诚的期盼,演来确实比较令人感动。
这部电影的镜头绝大部分都局限在主要角色上,但主要角色却几乎没有发挥,不然就是感情转折莫名其妙,那么电影本身成为败笔大概是无可避免之事。
不过单纯就以电影的说故事功力来说,《珍珠港》叙事手法倒是没什么问题,放的议题也不会太芜杂,以片长来说还算适当,并且而用大篇幅来呈现轰炸场景,所以对只想看不太用花脑袋的大场面「大片」的观众来说,还是不错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