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珍珠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日军在二战后还有700万军队这些军队后来 [复制链接]

1#

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告无条件投降,二战正式结束,同盟国取得了最终的胜利。日本作为法西斯轴心国中最后投降的一个国家,在我们的印象中应该是军队所剩无几、不堪一战的情况下才选择投降的。

但事实上,日本投降后在世界各地的遗留军队仍有余万。数量如此庞大的日军为何选择投降,难道仅仅是因为美国在日本本土投放的两颗原子弹?

一、中国战区百万日军,武器唬人的背后是兵员素质的下降

在二战结束后,中国军队的受降地区及其广阔,除了东北地区外的中国领土都是中国军队的受降区域,而且越南的河内地区也被包括其中。

在这些地区向中国军队投降的日军约为.6万,其中陆军.8万,海军10.8万。

.6万日本投降军队中,作为主体的是中国派遣军,这部分日军在抗战中也是中国军队的老对手。

其中具体包括日本第1军人、第6军180人、第11军人、第12军人、第13军人、第20军人、第23军人、第43军人以及日军三个方面军及海军人,总计约万之众。

比日本军队数量更唬人的是日军遗留下来的武器,各种枪支达到77万余支,子弹更是达到1亿8千万多发,还另有1万多门火炮和多万发炮弹,还有装甲车、飞机若干。

那么数量如此之大的日军真的多中国军队有着压倒性的优势吗?

作为对比的是国民党军队是年执行桂柳大反攻时,已经有部分军队配备上了美式武器,这部分国民党军队在武器装备上甚至超过了日军。

所以日军想以武器装备全面压制中国军队,已是不可能的事了。

况且日军所谓重武器火炮实在是名不副实,大部分都是由掷弹筒组成,且炮弹数量也不是十分充裕。

至于数量不明的装甲车和飞机能够完好使用的更是少之又少,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日军多万的军队中也有很大的水分,日军的精锐在抗战中损失了一部分,再加之后期太平洋战场吃紧,日军的精锐被大批调往太平洋战场。

留在中国战场的日军战斗力也在迅速下降,到了后期,日军只能用娃娃兵来弥补兵员数量的不足。

这些军队在作战中不像前期日军能给予中国军队巨大压力,在一些战线上也是接连溃退,不能再发动大规模的进攻了。

对此,我党的上层人士以及国民党的有识之士都认为抗战胜利就在眼前。

从这个角度来说,日军即使不投降,中国军队也会使其遭受到毁灭性打击。

二、美军的受降区域,太平洋地区以及日本本土,日军空喊“一亿玉碎”口号

转到太平洋战场,这里的日军也面临着美军的毁灭性打击,事实上在年日军偷袭珍珠港之后,日美两国的梁子就算真的结下了。

珍珠港事件后,美国人强大的军事动员能力使得日本人震惊了,但这时的日本已经没有退路,只能硬着头皮与美国进行对抗。

而日本人寄予希望的盟友德国人正被苏联军队死死地拖在苏德战场。

年中途岛一役,美国人在付出极小代价的情况下重创日本在太平洋的舰队,从此美国开始掌握太平洋战场的主动权。

及至年太平洋战场的日军活动范围不断被美军缩小,只能龟缩在部分岛屿上负隅顽抗。

在太平洋战场上向美军投降的军队共有40多万,但是这部分日军在美军的火力打击之下已成惊弓之鸟,即使日本天皇不投降,日军在太平洋战场的溃败也是迟早的事。

与太平洋地区相比,日本本土无论是从军队数量还是武器配置来说,都是美军一个更加重要的受降区域。

在日本天皇投降之前,日军针对盟军可能会登陆本土作战的现实,大肆地扩充军队,最后向美军投降的日军共有万之众。

那么这万日军在不投降的情况有击败美军的可能吗?

首先这部分士兵之中除了在各个战场败退下来的人之外,其他的都是临时征召的,无论是身体素质还是战斗素养都与当时的美军相去甚远。

此外日军之所以战斗力较强还与日军的军官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在二战后期这部分军官已经损失殆尽,期望一盘散沙的日军去击败美军是不现实的。

与本土的陆军相比,日本的海军情况更加糟糕,没有足够的舰艇,日本的海军毫无用武之地。

只能将海军用作陆战队,与美军进行陆地作战,这样海军的作战实力也会大打折扣。

其实日本人也对这所谓的万军队不放心,不然何至于临时征召万民兵用来对抗美军。

日本人口口声声喊着“一亿玉碎”的口号,事实上日本天皇与万军队,甚至是万民兵并没有决死抵抗美军的勇气。

美国人在广岛、长崎的两颗原子弹已经日本人的心理防线攻破,日本人“一亿玉碎”口号更像是一个将死之人的垂死挣扎罢了。

最终美军缴获的武器也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步枪支、刺刀把、手枪支、轻重机枪挺、包含掷弹筒在内的火炮门、坦克辆、汽车辆、飞机架、弹药.2万吨。

仅从枪支数量来看尚不足以武装全体军队,更何况是万的日本民兵,难道指望日本人拿着刺刀去跟美国人拼命?

在美军掌握制空制海权的情况,甚至只需要派飞机不间断轰炸,就可以将日本人困死。

所以太平洋战场及日本本土的日军除了投降别无他途。

三、苏联受降区域,中国东北地区以及朝鲜半岛,日军抵抗6天果断投降

苏联出兵东北是根据《雅尔塔协定》内容执行的,在对德作战胜利后苏联有义务向消灭盘踞在中国东北的关东军。

苏军在与日军作战6天后,日本天皇的投降命令传来,关东军大部约68万人向苏军投降,其余8万人拒不投降,至8月底被苏军彻底歼灭。

若是日军在东北的70万左右兵力不向苏军投降,有抵抗住苏军的可能吗?

从苏军做的准备来看可谓是十分充分,11个合成集团军、两个战役集群、1个坦克集团军、3个航空军集团和3个防空军集团、4个独立航空兵军合计共万大军。

日军在此的部署是关东军70余万,步枪约70万支、轻重机枪00到挺、火炮门、坦克装甲车辆辆、飞机架、汽车约0辆。

无论是从兵力还是武器装备来看,日军都处在绝对劣势,对于苏军的重武器,日本人可是记忆犹新。

日本人曾在张鼓峰和诺门坎惨败于苏军,日军的主力第十八师团深受其害,差点全军覆没在诺门坎战役中。

而年苏联进攻前夕的关东军编号前20的主力一支也没有,充其量只是一些二流师团在抵抗。

拒不投降的关东军8万人全军覆没,也在一定程度上暗示关东军继续抵抗下去的命运。

当然在投降之前,日本关东军号称“百万大军”,不过即使是百万大军对付苏联的万军队就有胜算吗?

日本人对于苏联的胜利,恐怕还要追溯到一战时期的俄国。

四、东南亚地区,弹尽粮绝的日军向英澳联军投降

在年日军投降时,在东南亚地区共有81.3万日军向英澳联军投降,其中陆军64.6万、海军16.7万。

联想到二战时期日军对英军作战的几场战役,英军几乎都是一触即溃,最后落得还需要孙立人将军去解救七千英军。

在东南亚地区的几十万日军中还存在相当数量的日军精锐,比如日军的15军,这些兵力在战争初期是可以追着英军打的。

但是时间到了年,这时的英军已将大部分精锐从北非战场抽出,已不是初期的英军可比。

反观日军,在美军的打击下接连丧失制海权和制空权,海军落得只能和陆军一起去守着岛屿的下场。

更为严重的是日军的运输补给线被完全掐断,日军的多数驻守部队已经到了无粮可吃的地步。

无粮可吃的日军连生存都谈不上,更何谈战斗力,何况是面对着武器强于自己的英澳联军。

因而在东南亚的日军如果不遵从日本天皇的旨意,继续负隅顽抗,最后也只是落得全军覆没的现场。

结语

日本战败后,美军驻日的最高指挥官麦克阿瑟在日本与裕仁天皇交流时曾谈及到武士道精神,最后麦克阿瑟反问到日本天皇为什么不选择切腹自尽,裕仁天皇无耻的回答道是因为无可奈何。有这样一个贪生怕死的领袖,所谓的日本万军队又有何抵抗的勇气呢?

作者:空境勿语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