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9·11”事件发生后,令许多上了一定年纪的美国人又重新想起了年的珍珠港事件;而对美国的年轻一代来说,这就是他们的珍珠港事件。这两次事件虽事隔60年,却有许多相似之处:都使美国遭受重创,损失巨大,特别是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制定及影响乃至对世界的影响方面都是深刻而深远的。
一、珍珠港事件使美国摆脱了孤立主义,建立了世界霸权
美国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拥有太平洋、大西洋两道天然屏障,使战争在美国历史上显得十分陌生。加上第一任总统乔治·华盛顿针对当时欧洲和战乱,为美国确立了中立的立场,即孤立主义:对欧洲国家的政治和军事奉行“不干涉”、“不卷入”或保持中立的外交路线,它指导了美国整个19世纪甚至20世纪前半期的外交政策。
自南北内战后,美国又过着多年的太平日子,以致于一战结束后,美国总统威尔逊看到战争的武器愈来愈先进,杀人的规模和后果更为严重,于是极力倡导建立国际联盟组织。
通过国际社会的对话协调,来防止下一次战争的灾难,却被美参议院两次否决。因美国到处流传着孤立主义、和平主义的调子,他们对美国以外的事尤其是对欧州问题不感兴趣。他们关心经济复兴、关心就业,只想保住美国的和平。看不到未来世界战争会逼到他们头上,处处宣传战争的恐怖和罪恶。
二战爆发后,美国即通过一系列的中立法,避免卷入战争。美孤立派认为:只有在美国国土上或在西半球发生战争,才不是“外国的战争”,才是“百分之百的美国战争”。只有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才能参战。
年12月7日6时,日本偷袭了美国位于太平洋中部夏威夷群岛的瓦湖岛南端的珍珠港海军基地,致使美军战列舰被击沉4艘,重创1艘,炸伤艘,被击毁飞机余架,死伤多人,使美国海军遭到重大损失。但令人惊喜的是,这些代价却换来了美国人的惊醒,改变了美国人的思维方式,令美国的孤立主义在一夜之间销声匿迹,再也不必讨论战与不战了。
事发第二天,,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在国会上发表演说:“请求国会宣布美国和日本帝国之间处于战争状态……”。美国国会在12月8日仅一小时的讨论,通过了对日宜战决议。参议院全票赞成,众议院仅有一票反对。
12月11日,美国对德、意宣战。“牢记珍珠港事件”这个口号,刺激着美国国会,决策人、应征的年轻人以及一切美国人。从此国会成员,反对党人士纷纷表态,举国同心,罗斯福总统获得全国人民一致的支持。
罢工停止了,千百万妇女、青年从厨房、农场出来学习技术,投身战时的工厂和前线。珍珠港事件把美国变成了交战国,使反法西斯联盟立即变为现实。
年12月22日,罗斯福与丘吉尔在华盛顿会晤,讨论了反法西斯战略问题与建立同盟的问题。年1月1日美、英、苏等26个反法西斯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举行会议,共同签署了《联合国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从此,美国加入同盟国阵营,对抗协约国,成为战时三大盟国和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核心。
二战给美国提供了建立霸权的机遇,二战被许多美国人称为“美国世纪”到来的前奏,影响美国至深的孤立主义思想退出外交决策圈,建立霸权已成为美国根本性的外交目标。随着雅尔塔体系的建立,使近00年来以维持欧州大国均势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关系格局已被苏美两极格局所取代。从此美国登上全球舞台,变成超级大国,进一步奉行世界霸权政策,而这一切都是以珍珠港事件为转折点的。
二、“9·11”事件对美国及世界的影响
“9·11”事件是继珍珠港事件以来美国最大的悲剧。造成多人死亡和失踪,经济损失约29.67亿美元,损失巨大。事件发生后,布什总统及其政府对该事件处理极其高效和步骤清晰,9月14日和9月15日美参议院和众议院都正式授权总统对恐怖分子采取军事行动。
同时众议院批准了一项达亿美元的紧急救援款,以帮助遭受恐怖主义袭击事件的受害者和搜索罪犯。9月20日美总统布什在国会发表战时演说,这是自珍珠港事件以来美国总统首次在国会发表战时演说,会议现场多次出现美国认为的只在“非民主国家”才能有的全体起立鼓掌的场面,以致于很多人误以为在台前演讲的是卡斯特罗。
民意调查也显示布什的支持率曾破天荒地攀升到91%。美国人民空前的团结起来,年轻人更严肃更爱国了,受袭击当天卖出美国国旗11.6万面,而去年的9月11日仅售出面,一切就像珍珠港事件后一样,美国人民动员起来了,组织各种力量来对付恐怖主义及其影响,动员的经费达亿美元之多。
“9·11”事件震惊了全世界,因恐怖主义不仅挑战某个政府,更挑战了人类社会的基本价值观。被他们袭击的建筑物中有来自世界各地80多个国家的无辜者的生命。恐怖者今天袭击的是美国人,明天可能是其他国家的人民。“9·11”事件使全世界有了一个明确的共同敌人:恐怖主义。“
9·11”事件后,国际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它打破了往日的同盟,使原本不太可能成为盟友的新成员联合在一起。
继欧洲国家和日本等盟国之后,俄罗斯、中国等非盟国也保证支持美国,连美国认定为支持恐怖分子的国家:古巴、北朝鲜、伊朗、利比亚、叙利亚和苏丹这些国家也遣责恐怖袭击事件。特别是美国和俄罗斯,这是自美国和苏联年12月7日面临共同敌人以来,两国首次有机会摒弃前嫌,携手合作,美俄关系迅速拉近。
年9月日俄罗斯总统普京还明确表示北约东扩是个错误,到9月26日就已经说俄罗斯将就加入北约的可行性进行研究,9月27日俄国防部长在北约总部表示不排除俄加入北约的可能性。北约对此解释:因北约与俄有了一项共同的事务——打击恐怖主义。
中美关系也得到改善,“9·11”前布什入主白宫后把中美关系定位为“战略竞争者”。“9·11”后江泽民主席致电布什总统表明支持美国反对恐怖主义的立场,并谴责恐怖主义行为是对人类和平的挑战。年10月布什总统亲自到上海参加APEC会议,中美关系重新定位为一种建设性合作关系,这一切都预示着国际关系进入一个新时代。
“9·11”事件也给美国一个启示:揭示今后不仅要面对以往的常规性战争,而更要面对“非对称性的战争”。
“9·11”事件以其大规模、多点同时发动袭击的非常规战术为特征,向号称拥有世界上最强大、最先进军队的美国发出了挑战。从此意义上说,这改变今后世界安全保障的模式。
美国军队不仅拥有强大的核力量,而且装备有诸如雷达难以捕捉到的隐型战斗机及无人驾驶侦察机等众多世界上最先进的常规武器,拥有当今世界上最为强大的军队。而众多反美势力根本没有能力以常规力量从正面挑战美军,所以他们只能采取恐怖主义行动,从对方的弱点攻击。这正如美国战略研究所所长约翰·奇曼普所说:“一个新的战略时代已经来临,美国有了一个新定义的敌人,他既不是旧苏联,也不是悄然复活的中国,而是国际恐怖主义......”因此“9·11”事件提醒美国是收敛“单边主义”的时候了。
在“9·11”之前,特别是布什总统执政伊始,实施的是以美国为主轴的保守偏右的对外政策路线,即“单边主义”。其主要特征是:一意孤行,如单方面退出京都议定书,不接受禁止生物化学武器条约的核查条款,拒绝参与有关控制小型武器交易的国际评判,执意发展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对朝鲜半岛的和谈、巴以和谈缺乏兴趣,把主要潜在敌人锁定为某个大国,拖欠联合国会费等。
因美国的决策认为:在近中期(即从现在——年前后),世界将是一超多强的格局。军事上,美国是唯一的超级大国,军事力量遥遥领先;经济上美国仍是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体,中国有可能成为新的,与美日欧并列的经济中心,但尚需时日;政治上,美国仍保持发挥领导作用,但受到一定的限制。
文化上,美国的民主价值观得以认证,在世界上的影响越来越大。当前是美国重建单极霸权体系的最佳时机。
值得注意的是:“9·11”事件发生后,美国的“单边主义”诸多经典做法虽做了修改或搁置,如:重新考虑对生化武器核查和核试验的政策,降低对车臣、“疆独”问题干预的调子,取消对巴基斯坦的某些小核计划的有关制裁,对联合国的政策上、国会偿还了拖欠联合国会费等,对中东政策也有若干调整。
可在美、英等国对塔利班的军事打击告一段落,阿富汗的重建也遥遥无期的今天,真是感到有股寒气扑面而来:布什政府曾经发表“邪恶轴心”论调,准备向俄、中、朝、伊拉克、伊朗、利比亚、叙利亚等七国使用核武器的应急计划。
这显而易见歪曲了新的安全担忧,试图把反恐怖战争与针对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国家的运动联系起来,这本身就是一个谬误。美国还有了不惜单独动武推翻伊拉克萨达姆政权的军事行动,并准备把反恐战争的第二阶段扩大到菲律宾、也门和格鲁吉亚。
可见美国力图把世界所有问题都归结为恐怖主义,不是由反恐联盟来决定作战,而是根据作战来建反恐联盟的战略。
这显然是基于美国利益和单边主义世界观的单独行动,可见美国是在谋求在世界上构筑“美国秩序”的目标。所以人们希望“9·11”事件能带给美国一个思索:是改善外交策略,缓和与其他国家关系、寻求国际合作,还是继续推行以国家利己主义行动为主的“单边主义”?
从世界局势来看,美国原本就不是能单独行事的,一国与多极的结合才能构成当前的世界体系。这正如我国学者王缉思所认为的,“美国不会失去其超级大国的地位,但也不会拥有传统意义上那种称霸世界的能力”。
美国前总统国家安全助理布热津斯基也指出:“对全国全球角色的真正挑战越来越来自内部而不是外部”。美国只有放弃其“美国优先”和“独断主义”,重新加入到多极体系中来,以“多边主义”精神,经由联合国与大多数国家设计反制恐怖主义的具体做法,才能阻止恐怖主义的蔓延,才能防止“对称性战争”的发生,才能使美国免于成为恐怖主义的弹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