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珍珠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名家短文精读冯骥才苏七块人物描写的思 [复制链接]

1#
冯骥才原作欣赏:苏七块

苏大夫本名苏金散,民国初年在小白楼一带,开所行医,正骨拿环,天津卫挂头牌。连洋人赛马,折胳膊断腿,也来求他。

他人高袍长,手瘦有劲,五十开外,红唇皓齿,眸子赛灯,下巴儿一绺(liǔ)山羊须,浸了油赛的乌黑锃(zèng)亮。张口说话,声音打胸腔出来,带着丹田气,远近一样响,要是当年入班学戏,保准是金少山(民国时期著名京剧演员)的冤家对头。他手下动作更是“干净麻利快”,逢到有人伤筋断骨找他来,他呢?手指一触,隔皮截肉,里头怎么回事,立时心明眼亮。忽然双手赛一对白鸟,上下翻飞,疾如闪电,只听“咔嚓咔嚓”,不等病人觉疼,断骨头就接上了。贴块膏药,上了夹板,病人回去自好。倘若再来,一准是鞠大躬谢大恩送大匾来了。

人有了能耐,脾气准格色。苏大夫有个格色的规矩,凡来瞧病,无论贫富亲疏,必得先拿七块银圆码在台子上,他才肯瞧病,否则决不搭理。这叫嘛规矩?他就这规矩!人家骂他认钱不认人,能耐就值七块,因故得个挨贬的绰号叫作:苏七块。当面称他苏大夫,背后叫他苏七块,谁也不知他的大名苏金散了。

苏大夫好打牌。一日闲着,两位牌友来玩,三缺一,便把街北不远的牙医华大夫请来,凑上一桌。玩得正来神儿,忽然三轮车夫张四闯进来,往门上一靠,右手托着左胳膊肘,脑袋瓜淌汗,脖子周围的小褂湿了一圈,显然摔坏胳膊,疼得够劲。可三轮车夫都是赚一天吃一天,哪拿得出七块银圆?他说先欠着苏大夫,过后准还,说话时还哼哟哼哟叫疼。谁料苏大夫听赛没听,照样摸牌看牌算牌打牌,或喜或忧或惊或装作不惊,脑子全在牌桌上。一位牌友看不过去,使手指指门外,苏大夫眼睛仍不离牌。“苏七块”这绰号就表现得斩钉截铁了。

牙医华大夫出名的心善,他推说去撒尿,离开牌桌走到后院,钻出后门,绕到前街,远远把靠在门边的张四悄悄招呼过来,打怀里摸出七块银圆给了他。不等张四感激,转身打原道返回,进屋坐回牌桌,若无其事地接着打牌。

过一会儿,张四歪歪扭扭走进屋,把七块银圆“哗”地往台子上一码。这下比按铃还快,苏大夫已然站在张四面前,挽起袖子,把张四的胳膊放在台子上,捏几下骨头,跟手左拉右推,下顶上压。张四抽肩缩颈闭眼龇牙,预备重重挨几下,苏大夫却说:“接上了。”当下便涂上药膏,夹上夹板,还给张四几包活血止痛口服的药面子。张四说他再没钱付药款,苏大夫只说了句:“这药我送了。”便回到牌桌旁。

今儿的牌各有输赢,更是没完没了,直到点灯时分,肚子空得直叫,大家才散。临出门时,苏大夫伸出瘦手,拦住华大夫,留他有事。待那两位牌友走后,他打自己座位前那堆银圆里取出七块,往华大夫手心一放,在华大夫惊愕中说道:

“有句话,还得跟您说。您别以为我这人心地不善,只是我立的这规矩不能改!”

华大夫把这话带回去,琢磨了三天三夜,到底也没琢磨透苏大夫这话里的深意。但他打心眼儿里钦佩苏大夫这事这理这人。

(作者:冯骥才,选自《俗世奇人》)

一文一得:人物描写需要“立靶子”

我在解读朱自清的《绿》时总结过,景物描写的思维模型,是通过“多角度拆分”,写出形状、颜色、方位、数量、声音、触觉、动作等。

那么,这个思维模型适用于人物描写吗?当然适用,不过需要变通一下,因为人物比景物多了一个角度——内在特点。

人物描写的思维模型,可用公式表述为:外在观察视角拆分+内在观察视角拆分+观察对象拆分+观察手段拆分=语言、动作、神态、外貌、心理等观察结果。

其中,外在观察视角主要指外貌描写中的从整体到局部、从上到下等顺序,内在观察视角包括想法、情绪、性格、爱好、能力、品质等,观察对象有正面和侧面之分,观察手段则以视觉和听觉为主。

问题来了,通过视觉和听觉,并不能直接观察内心世界,怎么办?很简单,可以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和外貌进行间接观察。

因此,人物描写就确立了一个基本原则——内在特点需要通过语言、动作、神态或外貌外显出来;反过来说,语言、动作、神态或外貌描写,也要以展示内在特点为靶子。

在《苏七块》中,作者至少立了三块靶子,分别是医术高超、坚持原则和心地善良。每一个靶子上,都扎着不止一支利箭。

在“医术高超”靶子上,最明显的利箭是两处动作描写,一处是“他手下动作更是‘干净麻利快’……”,另一处是“苏大夫已然站在张四面前……”除了动作描写,外貌描写中的“手瘦有劲”,也与正骨职业密切相关。

在“坚持原则”靶子上,有神态描写利箭(或喜或忧或惊或装作不惊),也有语言描写利箭(只是我立的这规矩不能改),还有侧面描写利箭(牌友的反应)。另外,外貌描写也是一支支利箭:人高袍长、红唇皓齿、胡须锃亮,说明苏七块气场强大、精力旺盛,而这当然需要坚持原则确保收入不低;五十开外、眸子赛灯,说明苏七块阅历丰富、洞悉人性,因此不惧他人恶评。

在“心地善良”靶子上,有两支语言描写利箭(这药我送了、您别以为我这人心地不善),以及一支动作描写利箭(苏大夫伸出瘦手……)。

作者创作时所考虑的,不会如此机械,也不会如此简单。但通过拆解、琢磨,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精彩的人物描写,句句都指向人物内在特点。

冯骥才小传:不知疲倦的文化全才

冯骥才,年出生于天津一个殷实之家,祖籍浙江宁波。

冯骥才身高一米九,擅长绘画,中学毕业后报考中央美术学院,却因出身问题未被录取,继而到篮球队打球,一年多后因伤后又转行当画工。年发表长篇小说《义和拳》,成为改革开放后第一批拿稿费的作家,从此走上专业作家之路。

冯骥才在文学、绘画、文化遗产保护领域都颇有建树:短篇小说集《俗世奇人》畅销多年,《珍珠鸟》等多篇文章入选语文教材;绘画作品也是一绝,被称为“现代文人画的代表”;几乎跑遍整个中国,堪称“传统村落保护第一人”。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