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惨剧历历在目,这次战争的规模远远超过一战。这场世纪大战,带走了两亿无辜人民的性命,当然主要的责任还是那三个主动发起战争的法西斯国家。
发动太平洋战争,日本有很大的野心。
在战争过程中,被侵略国家一直在顽强抵抗,由于战火并没有完全烧到美国,所以美国乐于“坐山观虎斗”。但是随着被侵略国家的顽强抵抗,以日本和德国为代表的法西斯势力逐步陷入困境。在此不良的局面中,日本并没有像德国那样,承认失败,反而一直在找军国主义无限侵略的出路,这样的想法一直在日本的军事体系中存在着。
另外,美国和一些欧洲国家对日本实行经济封锁,日本在外的资源市场逐渐萎缩,由于日本本身就地小人多,故对于国外资源一直依赖性很大,加上自己国内在不停地对外发动战争,资源的消耗量更是惊人。于是铤而走险,想要获得太平洋地区的一部分领导权。
其主要目的就是使印度以东及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北的的南洋区域为单独的一个圈子,以保证可以形成自给自足的模式,不再依赖欧洲和美国的资源进口。但是这样的计划由于一开始就带有不正义性,故是不可能实现的。
太平洋战争的悬殊太大了
在年的12月7日,日本发动了珍珠港偷袭事件,拉开了太平洋战争的序幕,此次偷袭使得美国在太平洋上的舰队损失惨重,原来在太平洋上的一切部署也因为日本的破坏而暂停。珍珠港偷袭事件让美国意识到日本的威胁,美国开始注重东南亚和太平洋的防御,作战中心逐步由欧洲转移到了东南亚。
由于两国实力差距实在太大,加上日本在中国战场上被长久性牵制,根本没有多余的兵力与美国进行战争。从兵力上来说,日本就已经输给美国了。另外,主力军长久滞留在中国战场,使得太平洋战争无法进一步发展,故战争最后的结果可预见了。
在太平洋战争进入到白热化阶段时,美国不想耗费过多的时间,所以决定投放原子弹。这是原子弹第一次正式作为战争武器使用,此次战役让其他国家见识到了原子弹的威力,决定了日后原子弹在战争中的地位。其实美国一开始并不想使用原子弹,第一,这是很重要的武器,没到关键时刻,没必要使用;第二,原子弹的杀伤力太强,可使一座城市转眼变成一座废墟,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有违人道主义,不利于美国国际大国的形象塑造。
美国向日本投放原子弹,飞行员拒绝承认错误
考虑到人道主义,美国对日本一开始采取的是飞机的疯狂轰炸,但是由于某些地区地形过于特殊,使用轰炸并没有什么效果,还使得日本人发现特殊的地形可以躲避美国的飞机轰炸。迫于无奈,美国只得下发向日本广岛投放原子弹的命令。
年8月5日8时15分,美军飞行员保罗·蒂贝茨驾驶着飞机来到了广岛上空,根据地理位置投下代号为“小男孩”的原子弹。果然,在原子弹投放之后,广岛瞬间变成一座废墟,日本政府终于见识到了原子弹的威力,故对于美国的袭击一直是处于惶恐状态,天皇也因广岛事件忧心忡忡。但是日本政府并不打算为此屈服,继续践行他们的武士道精神,实施恐怖的军国主义行动。
为了不引起人民的恐慌,导致国内社会的混乱,日本对外宣称,是有一颗陨石突然坠落才使得广岛变成废墟的,并对于广岛进行全方面封锁。当时广岛不准任何人进出,一旦发现,立刻当作间谍枪毙掉。当时有位军官,由于广岛地势的安全性,将自己的家眷接到了广岛,得到广岛成为废墟的消息后,急忙赶到现场,想要进去看自己的家人是否平安,但是被当地军人现场枪杀。
之后,由于日本还不屈服,所以美国投入了第二个原子弹“胖子”,虽然长崎的人口并不多,但是也伤亡惨重。美国公开宣布,如果日本还不投降,那么将会在东京投放第三颗原子弹,迫于无奈,日本只能宣布投降。实际上,美国研发成功的原子弹只有三颗,当初在沙漠试验就用掉了一颗,如今在日本又用掉了两颗,已经没有任何原子弹的储备。年,日本正式宣布投降。
战后,日本凭借美国的力量逐渐发展起来,作为东亚制衡中国的一枚棋子。在70,80年代,日本在世界经济体总量排名迅速上涨,逐渐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却提出要求,想要当初投放广岛原子弹的飞行员保罗·蒂贝茨道歉。其实这件事美国政府才是元凶,应该要求美国政府道歉,但由于日本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美国,自然不敢提出如此要求,只能找小小飞行员的麻烦。
对此保罗·蒂贝茨拒绝道歉,保罗·蒂贝茨认为,如果不投下这颗原子弹,那么世界还会处于战争之中,还会有更多的人无辜牺牲,投下这颗原子弹,不知道挽救了多少人的性命,况且日本杀了中国几十万人,也并没有道歉。故在此事上保罗·蒂贝茨一直是拒绝道歉。
小结
在维护世界长久和平的角度上,保罗·蒂贝茨的做法是正确的,投下原子弹,击碎了日本原有的野心,维护了世界和平。说此事不正确的人,大概也是日本崇尚军国主义的左翼分子。相信世界上的多数人民还是希望和平,毕竟,战争带来的损失和危害太大了,故此,如果采取一些非常手段才能换取日后的和平,这并无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