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珍珠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日本为什么要发动太平洋战争 [复制链接]

1#
北京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术好 http://baidianfeng.39.net/index.html

如今中文互联网上,我们总以调侃的口吻讽刺“招核男儿”发动太平洋战争,为自己的国家迎来了“父亲”。可发动太平洋战争真的那么蠢吗?日本政府发动战争的原因是什么?

侵略扩张的危险欲望

从战略规划上讲,发动太平洋战争,侵略东南亚是日本政府高层长期规划的“既定国策”。同时从战术上来看,二战爆发后,欧洲战场的情况为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提供一定便利。

日本作为一个资源贫瘠、灾害频发的小国,本身武力扩张、寻求新家园的需求就较为强烈。特别是在年的“关东大地震”,引发日本举国上下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对外开疆拓土的紧迫感。

这场地震让位于日本关东平原,如东京等全日本经济最发达的几座城市遭遇8.1级地震的毁灭性灾害,共造成10万日本人死亡,数百万人无家可归,损失近30亿美元。

本土的多灾多难使得日本国内社会矛盾日渐尖锐。为对外掠夺资源,更为转移国内民众焦点,日本政府遵循着臭名昭著的“大陆政策”,加紧对外侵略的步伐。

所谓“大陆政策”指的是利用战争侵略占领亚洲大陆邻国的政策路线。早在明治维新期间,日本统治高层就开始着力研究这一方案。吞并朝鲜,成立伪满洲国,乃至全面侵华都是“大陆政策”方案的体现。

在发动全面侵华,占领我国半壁江山后,日本迫切需要开拓新的战场,获得战争收益,推动下一波军事行动。在路线规划上,日本政府高层出现“北进”和“南进”的路线之争。

“北进”指的是向苏联开战,与纳粹德国协力东西夹击苏联;而“南进”指的是向东南亚进军,与英美开战,最终占领整个东亚东南亚,建立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

可见发动太平洋战争本来就是日军高层战略的一部分,是一定会发生的,唯一的区别在于战争爆发的时间。而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的国际局势和日本的外交操作为其偷袭发难提供便利。

其一,年底的欧洲战场给日本发动“南进”攻势的绝佳时机。

随着纳粹苏联瓜分波兰,二战彻底爆发。战争初期,依仗着先进的战术和多年准备,纳粹德国在短期内横扫欧洲大陆,几乎完成欧洲统一。

当时法国、荷兰等老牌殖民帝国投降沦陷,英国勉力支撑。纳粹德国在军事上的成功,极大刺激日本政府对外侵略的野心。

日本政界很多激进分子在得知欧洲战事的进展后,极力主张日军应该趁火打劫,向南扩张,占领整个东南亚地区,公然叫嚣着“不要错过德国盟友提供的公共汽车”。

因为母国战事吃紧,导致驻扎在亚洲殖民地的英法荷部队得不到有效补给和支援,东南亚地区的守军相对虚弱,为日军“南进”提供可乘之机。

与“南进”相对容易相比,“北进”攻打苏联就显得困难得多。虽然当时苏联在苏德战争中也蒙受大量损失,但在远东军区依然有数十万的部队在国境线上枕戈待旦。

如果此时日军贸然进攻苏联,非但不会取得胜利,还极可能重蹈“诺门坎”的覆辙。

年日本“皇军之花”的关东军与苏联远东军队因领土纠纷爆发“诺门坎战役”。虽然这场战争的规模非常小,双方投入兵力总和不到20万,但却深刻影响二战的走向。

根据日本公布的资料,“诺门坎战役”中,日军投入7.6万人,伤亡1.8万人,而且并未取得任何意义上的胜利。后来令美军闻风丧胆的“板载冲锋”在苏联的钢铁洪流面前毫无招架之力。

也由此,日军彻底放弃对苏作战的幻想,对苏战略转入全面收缩的态势。在北面吃瘪的日军开始将更多的注意力转向东南亚地区。

其二,战争爆发前,日本的外交攻势令美国放下对日本的提防,为日本攻击提供空间。

日本素来是一个“事大”的民族,要么就是崇拜跟随强者,要么是对之有所求。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日本密集的外交活动,使得美国对日防范大减。

侵华战争爆发后,日本外交使节不断在美国活动,游说国会里的“亲日派”议员出台法令,维持美日良好关系。年,也就是太平洋战争爆发8个月前,美日刚刚签署《日美谅解案》。

年,美国刚刚度过“大萧条”,正盛行“孤立主义”,无意参与国际事务,对法西斯政权侵略一直采取绥靖政策。《日美谅解案》就是绥靖政策的表现。

该条约规定美日双方在太平洋的势力范围。日方保证不侵犯美在华利益,从而换取美国迫使国民政府投降,让日本在事实上控制我国,并积极准备对苏宣战的条件。

有这份条约限制,美方在战争前根本不相信日本会攻击自己,哪怕在珍珠港事件之前,美方已经从我国情报部门获取日军即将进行偷袭的情报,也没有作出太多的应对。

可见,在自身抵抗意志不坚定和日方外交手段的影响下,确实为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提供较为宽松的国际环境。

以战养战的现实需求

如果说日本长期奉行的扩张政策,与战争爆发前世界局势是促使战争爆发的重要因素,那从战争的潜在收益上来看,发动太平洋战争,彻底控制东亚和东南亚占领区,更加符合日本以战养战的现实需求。

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岛国,资源对外依存度极高。虽然日本本土有很多技术发达的制造型企业。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生产商品或武器装备最需要的不是工厂,而是原料。

即便到现在,日本每年需要花费大笔金钱从国外进口原料,以维系本国企业和民众的生活与发展。二战期间也是如此,彼时日本主要从两个地区进口大宗原材料,一个是美国,另一个就是东南亚地区。

美国地理条件得天独厚,资源丰富,粮食、石油、各类金属矿石应有尽有。一战期间,美国便依靠出口战略物资和武器装备赚得盆满钵满。

而东南亚地区也凭借丰富的物产,与美国共同成为全球重要的大宗原材料出产地。除却大量热带水果和粮食谷物之外,东南亚地区盛产铁矿、原油、橡胶、煤炭和纤维植物等物产。

特别是可以制作轮胎和其他物品的橡胶,是东南亚地区的“王牌产品”,即便资源丰富如苏联和美国,也时常需要从印尼、马来西亚和泰国等地进口橡胶资源。

根据日本文件显示,仅以年为例,日本有44.7%的铁矿石、50.8%的锡矿石、69.5%的橡胶、66.1%的原油和57%的纤维植物原料是从东南亚地区采购的。

这些原料一方面可以制成轻工业产品,满足民众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制造成冰冷恐怖的战争机器,以满足日本侵略者的需求。

随着日本一步步加紧侵略我国,日本严重侵害英法美等国在民国的利益。英美荷兰等国决定对日本施行贸易和物资禁运,以限制日本的军事行动。

彼时的东南亚地区,正处于英国和荷兰等老牌殖民帝国的控制下。这意味着日本所需一半以上的战略物资,出现供应短缺。

要知道抗日战争初期,日军超过70%的燃油,一半以上的战争物资都来自于美国,可见战争期间日本对外国资源的依赖。遭遇贸易禁运后,日本只能将目光移向已经侵占的领土。

那时的民国还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农业国,生产物资不齐全,且工业落后。尽管侵华日军几乎控制民国全部的发达地区,但从占领区掠夺的物资根本不足以支撑日军大规模的侵略行动。

所以为保证军队和国内民众的基本需要,日本必须尽快地、优先地占领控制资源丰富,可供日军掠夺“回血”的地区。资源丰富且武装势力虚弱的东南亚,相对其他地区就是日军参谋部眼中的上上之选。

如上文所提,战前的日本国内有“南进”和“北进”两种选择。“北进”目标苏联虽然资源丰富,但物资并不如东南亚“齐全”。且经过诺门坎一役,日军早已被苏军吓破了胆,根本不敢主动发起进攻。

正是由于这些因素影响,也导致日本政府高层更倾向于放弃苏联,而优先进攻东南亚地区的战争方案。

而攻占东南必然严重侵害英国、法国、荷兰和美国利益,会引发不可收拾的战争。在日本高层眼中,既然对方已经制裁我,且战争不可避免,那何不如主动出击,先发制人?

采取偷袭战略,先发制人,若是一举成功,则可毕其功于一役。若是不成,也能为自己争取时间,用东南亚的鲜血恢复国力。正是在这种思维的指导之下,日本才会悍然轰炸珍珠港,正式引爆太平洋战争。

摆脱困局的冒险一搏

从军事角度讲,对英美宣战发动太平洋战争,相较进攻苏联对日本更加有利。我们可以从优势兵力,战局态势等方面来阐述。

就兵种优劣而言,日本海军在世界上更具优势。如果发动太平洋战争,日军优势将更加明显。

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国内良港众多。日本国也有着浓厚的海军传统,海军实力强劲,在西太平洋地区有一定军事优势。

自从明治维新后,日本便想学习十七、十八世纪的英国,依靠海上军事力量在亚洲谋夺霸权。年胜清国北洋海军,年胜沙俄海军,日本海军逐渐成为地区“霸主”。

特别在一战之后,由于欧洲国家在战争期间国力大损,日本从一众列强中脱颖而出,其海军实力更在战后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年日本海军军费占财政预算三分之一,足见其军威之强。

一战后,眼见日本在亚洲地区势力不断扩张,威胁英法美等国在华利益。美国联合一众欧洲国家,挟制日本在年于华盛顿签署《五国海军条约》。

条约规定各国主力舰艇的排水量总和与各国海军吨位比重。英美海军吨位相同,各自分得近三分之一的份额。海军势头正盛的日本海军,仅得到18.2%的吨位,其体量被限制在二流海军的水平。

明面上,本条约是为避免愈演愈烈的海军军备竞赛,暗地里是欧美各国联手压制日本海军力量的发展。可见当时各国对日本海军多么忌惮。

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美国拥有艘军舰的海军规模,而日本联合舰队仅有艘舰艇。乍看之下,日本海军弱于美国海军。

可问题在于美国有东西两条海岸,海军力量较为分散。

而且美军太平洋舰队,其船舰和吨位数仅相当于海军力量总数的三成,在太平洋海域的军事实力反倒弱于日军。这也是日本敢于对美宣战的底气所在。

执行“南进”政策,发动太平洋战争,在东南亚和太平洋海域进攻欧美,正可以利用该地区岛屿众多、陆地支离破碎的优势,令海军大发神威。

即便是美国调集东海岸军舰支援太平洋,也需要路过巴拿马运河。这意味着一旦战略得当,在战争前期打垮美海军主力,日军将会拥有整个太平洋海域的军事霸权。

相反,如果要“北进”进攻苏联,就需要以实力一般的日本陆军对抗战力出众的苏联红军。想想“诺门坎战役”中,日苏双方的实力对比和现场表现,我们能清楚地认识到,让陆军“北进”攻打苏联是没有希望的。

反正都是要扩大战争,都要打仗,那何不如挑最容易打印的战场作战呢?如此想来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倒显得“合情合理”。

从战局态势上看,太平洋战争是日本扭转战争困局的重要机遇。

太平洋战争爆发时,全面侵华战争已过去整整三年。三年间,日军虽然侵犯我国大片领土,统治几乎所有发达地区。但依然没能彻底击溃我国,反而将大量军事资源陷入中国战场。

据统计,开战前日本军队总数仅一百余万,经过多轮征兵,将数量提升至余万。最高峰时,日本在中国战场投入超过万的兵力。中国战场的“拖而不决”严重影响日军在其他战场的军事部署。

如苏满边界,因为部队经常被抽调进入中原地区作战,导致驻守东北的关东军兵源严重不足。日苏兵力对比为1:3,以如此弱势的兵力对比,不要说进攻苏联,能否抵住苏联的进攻都是问题。

所以,早日结束中国战事,将兵力投入到其他战区,有助于令日本在其他战场获得更大的战争收益,盘活萎靡不振的战局。

当时我国明面抗战的主力依然是国民党政府。而国民党政府几乎丢掉所有税收重地,还能坚持不垮台,就是因为有英美的援助。

所以只要能切断或干扰英美对国民党政府的援助,就能迫使国民政府投降,日本就能获得中国战场的胜利。这点成为日军参谋部的共识。

而对美动武,令其无力顾及中国战场,正中侵华日军下怀。

即便无法打垮美国,也能利用攻取东南亚地区的机会,减少民国政府从美方获得的援助,加大日军获得中国战场胜利的可能。一旦得手,日军则可以抽调侵华的精锐陆军,与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一较长短。

反观之,如果执意“北进”则极大概率会陷入向南打不赢中国战场,向北打不赢对苏战场,平白无故陷入双线作战的“必败局面”。

由此可见,战争时期,日本种种在后世看来匪夷所思的奇葩操作,其背后都有深彻的现实考量和利益计较,绝非热血上头之举。探求这些细节也是研究历史的乐趣所在!

参考文献:

《对太平洋战争爆发主要原因的再探析》年第1期《军事历史研究》杨晓杰

《浅析太平洋战争爆发的历史原因》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张贵锁李兴凯

《太平洋战争爆发原因探析》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刘嘉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