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战中,国共双方都有着自己的特工组织,比如国民党方面的军统局和共产党方面的情报部。
他们在各自的战场上,与日军的特工人员在从东北到东南亚的这一大片广袤的地域中斗智斗勇。
双方都有着不菲的战绩,比如军统局就曾破译处日军偷袭珍珠港的绝密电报。
而共产党方面领导的情报部也曾获得日军攻打台儿庄的重要情报,这份情报对李宗仁领导的第五战区取得台儿庄大战的胜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除此之外,共产党领导的情报部门还曾派特工潜入到汪伪75号特工总部,获得了大量的重要情报。
可以说国共双方的情报部门在抗日战争中的另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日本在中国本土从事间谍活动由来已久,早在清朝末期就已经开始了,比如日本人青木宣纯从年到年,这40余年间,除短暂回国外,其它时间大部分在中国从事间谍活动,之后来到中国的日本间谍更是不胜枚举,尤其是在全面抗战爆发以后,比较被大家熟知的比如土肥原贤二。
在这里有一个问题,在抗战过程中,有大量的日本特工人员在中国本土从事间谍活动,那么有没有中国特工打入到日本本土进行情报活动?
根据曾经的军统大特务沈醉回忆,在七七事变以后,戴笠曾经部署沈醉带领一个潜伏小组共14人潜入到日本人集中居住的虹口租界地区,进行情报收集工作,但由于日本人搜捕太严格,根本没有获得什么有效的情报,最后被迫全部退出。
戴笠
在日本人的租界内收集情报尚且如此困难,又何况到日本本土进行情报活动呢。
但是根据资料显示,中国方面在抗战中的确在日本本土发展出了自己的谍报组织,并且覆盖范围极广,甚至连日本偏远的北海道都有特供人员分布。
日本政府在年7月5日的一份定期向各级机关发行的《周报》中曾提到,他们曾破获了一起中国间谍试图使用燃烧弹和高性能炸药对日本本土实施恐怖袭击的间谍案件。在《周报》中,日本人将这些中国特工人员统称为“重庆谋略团”。
“重庆谋略团”是何人所派?又是何人负责?他们又有何行动?
发行于年7月15日的日本《写真周刊》上曾有一篇《重庆侧谋略团事件》,在这篇文章中有这样的记载:
该间谍团的主要负责人,是潜伏在东京市内,以留日学生身份在某大学文科学院就读的商林森。在他的领导下,则为东京、京都、广岛、九州、北海道各区负责人。该情报团存在的目的是在帝国各大重要城市设立地下组织,为对日抗战服务。
该组织的结构图,如左下图所示。他们在帝国本土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第一为爆破、放火等特工行动,第二为开展宣传活动。
由于我军警防范监视甚严,为了能够实施爆破、放火等行动,商林森特在组织中设置了一个专门的技术小组,由三名部下项德秀、同容良、刘希远组成,设法就地研制制作爆破信管和高性能炸药。其攻击目标,锁定为我国实施战争至为重要的本土军事设施,以及资源储藏仓库。其研发过程颇为顺利。
从以上描述中我们可以发现,中国特工组织在日本组织的武装破坏行动,不管是在技术上还是组织上都有着详细而周密的计划,但最终并没有在日本本土发起大规模的袭击行动。
原因是什么?
根据留下来的史料,可以大致推测出三个原因:
一、当时在日本本土从事情报工作的中国人大多为在日留学生,七七事变后,大多已回国,留下的不过数百人,虽然在伪满洲国建立以后,人数增加到多人,但这些人大多受到日本的。严密监控,很难开展袭击行动。
二、由于中日两国隔海相望,并没有实际的陆地接触,这也就导致在日本本土的中国情报人员,无法得到大量的装备,他们最多能做的也就是自力更生而已,再加上日本的严密监管,让他们很难得到比较有力的装备实行破坏行动。
三、在日本本土实行破坏行动,难度太大,稍有不慎,整个在日本本土的情报系统就会完全暴露,这样的做法得不偿失,远没有直接获得情报和宣传有价值,因此,上级部门不鼓励直接采用破坏行动这种危险行动。
其实事实确实如此,对日本本土实行破坏行动所取得的效果完全没有与在敌内部直接获取情报和对外宣传方面所取得的效果大。
在日本出版的《写真周报》中,在对中国的情报人员所进行的宣传工作有过这样的记载:
该组织以制作散发宣传品和无线电系统为主要宣传手段,多次发起行动。昭和十五年(年)十二月下旬,商林森指挥在横滨地区的成员,针对留日满洲国学生较多的地区和华侨居住区制作‘反满抗日贺年卡’达数千张之多,并全部切实秘密送达发放对象手中。而昭和十六年十二月月底,他们又大量制作抗日传单,准备散发而未成。
此外,昭和十六年一月左右,由该组织负责情报的参谋陈钟乔为首,与另一名成员李国仁组成无线电班,他们主要致力于无线电设备的制作,其设计的长短波无线电接收机、广播用高性能电台都是堪称优秀的无线电通信装置,而且都成功地制作完成。只用这些设备,他们不但和重庆建立了情报通道,接收重庆方面各种指令,而且巧妙地建立了针对在日华人和满洲国人的地下电台,向他们传播抗日思想。尽管他们实施活动甚多,且有进一步的计划,但在我XX部门的积极侦破之下,上述人员终于全部被破获逮捕。
由此可见,中国的特工人员在日本本土的宣传工作给日本带来了相当大的打击和恐慌。
《写真周报》刊登的疑为在日活动的中国地下工作人员照片
现在有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就是,在宣传工作上,能够在日本本土取得如此成绩,让日本如此恐慌的,被日本称作“重庆谋略团”到底属于中国的那个谍报部门?
在这一点上,日本出版的杂志上并没有明确说明,而只是以“重庆谋略团”统称,我们姑且从名称上进行判断,从“重庆”二字,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国民党军统领导的特工组织。
判断“重庆谋略团”是军统领导下的特工组织,并不是没有依据,在抗战时期,军统的特工站几乎遍布全球的各个角落,比如,美国站、伦敦站、巴黎站、菲律宾站、新加坡站、曼谷站、腊戌站、仰光站、印度德里站、印度孟买站等等。
另外在德国、意大利、埃及,以及其它西北欧、东南亚等国设有特工组或直属通讯员,其组织几乎遍及全球。
在日本本土,根据一些军统人员的回忆文献中显示,军统局在日本本土设有至少一个情报组,其负责人为上海站站长庄心田。
在日本本土的情报组能力非常的强,他们的工作做得非常的出色,曾经和军统有过密切合作的美国海军少校梅乐斯更感慨地描述:“军统的特工一直深入到天皇的皇宫之中”。
梅乐斯的话听起来似乎对军统有些夸大之词,但从另一个方面他也确实反映出了在军统领导下的在日本本土的特工组织发挥的作用确实很大。
按理说,在日本本土的军统特工人员取得如此重大的成绩应该大书特书,但是直到迄今,在台湾的军统档案中并没有对在日本本土的特工组织进行解密,这也是在全球范围内,军统除了台湾地区之外,唯一一个没有解密的部分。
对于其原因,想必各位读者也会有所分析,肯定是军统在日本肯定有根深蒂固的地下关系,而且一直到战后仍在发挥作用,对其不解密,想必也是一种保护措施。
而“重庆谋略团”早在年底或年初已经被日方破获,以此可以推断,“重庆谋略团”并非军统手下的特工组织。
既然“重庆谋略团”并非军统的组织,那它又是谁领导下的?
是不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特工组织?
据中国共产党党史记载,年,中国共产党曾设法在日本重建抗战前被破坏的东京支部,而负责重建东京支部的负责人是东北讲武堂出生的汪叔子。
但是,不幸的是,中国共产党东京支部在年遭到了日方的破坏,东京支部领导人汪叔子以及36名成员被逮捕。
而“重庆谋略团”主要成员被逮捕的时间是在年前后,因此可以判断,“重庆谋略团”也并非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特工组织。
“重庆谋略团”既非国民党领导也非共产党领导,那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它又是属于谁的领导下呢?
在《民国人物志》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年9月,伊作衡接受国民党东北党务办事处辽宁省专员罗庆春的派遣,到日本东京以留学生身份,化名富衡,担任国民党在日本抗日团体的总负责人。为与各地留学生联系,他先后到过京都、大阪、神户、长崎等地开展活动。
伊作衡,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抗日地下工作者,他在抗战中主要以记者身份活动于东北地区,真正的职务是中统东北调查室哈尔滨分室主任,主要在哈尔滨、吉林、长春、沈阳、四平、大连、营口等地,收集情报,宣传反满抗日,发展组织。
更值得一提的是,身为国民党人的他,曾舍身掩护和营救共产党员。
年12月15日,伊作衡因叛徒出卖而被捕。
他在狱中受尽酷刑而不屈服,仍坚持组织抗日活动并传递情报,还曾试图组织越狱,年被害,年仅31岁。
伊作衡
伊作衡的活动时间与内容,正好与“重庆谋略团”不谋而合,所以根据推测,“重庆谋略团”很可能是在伊作衡领导下的情报特工组织,它真正的名字应该叫做“中华救国团”。
那日本人提到的“重庆谋略团”的负责人“商林森”又是谁?难道伊作衡就是“商林森”?
根据现有的史料进行推测,伊作衡不一定是“商林森”,而伊作衡的前任贾桂林似乎更像“商林森”。
根据史料记载,贾桂林,国民党员,冯庸大学的学生,曾是冯庸大学义勇军中的一员,在上海曾参加过辅助十九路军抗击日寇。年,他作为“满洲国留学生”到日本早稻田大学文学部读书,实际暗中发展地下组织。年1月,担任“满洲国”在日学生的抗日指导工作,希望将抗日工作延伸到日本。
贾桂林回到日本后建立“中华救国团”,曾有多所大学在日留学生参加该团体。
而日本人所描述的“商林森”很可能就是贾桂林在日本的化名,因为“商林森”中的“商”就是“商贾”中的一个字,而“桂林”有与“林森”含义相似。
贾桂林在年夏由于叛徒出卖被日方逮捕,贾桂林被捕之后,在日本本土的中国特工组织并没有遭到破坏,这说明贾桂林被捕之后并没有出卖组织。
贾桂林被捕之后,伊作衡于年9月来到日本接替贾桂林的工作,继续从事情报搜集工作,以及对日宣传工作,直到年12月15日被捕。
通过以上分析,“重庆谋略团”以及其负责人的大概情况,基本上有一个清晰的脉络了,他们是由国民党中统指派,打入到日本本土,进行情报搜集工作以及抗日宣传工作。
他们在日本本土,虽然没有进行大的破坏活动,但是他们的“无孔不入”式的宣传工作以及覆盖极广的范围,给日方带来了相当大的打击和恐慌。
从这一点上来看,他们的功劳就足以名流青史。
但由于一些原因,他们的事迹并没有被解密,原因可能是在战后,他们还在发挥着作用。
但是不论怎样,作为抗战中另一条战线上的一员,他们和正面战场上和日军搏斗的将士一样,同样是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不惜牺牲生命的有功之臣。
因为一些史料的短缺,我们并不能过多地去了解整个事情发生的始末,以及在日本本土特工人员的真实姓名。
但是,他们为了国家,为了民族的那种牺牲精神,会像阳光雨露一样,永远留在天地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