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岁那年,他第一次走出大山,外出打工赚钱。
年过而立,他却又返回家乡创业,养殖市面上少见的珍珠鸡。
别人养鸡都是喂饲料、喂粮食,他却喂的是中草药鱼腥草。
圈养的珍珠鸡,也被他放到山里散养,在野地里肆意乱飞。
产品出现滞销,他为了收购农户的珍珠鸡,欠下80万元外债。
扶贫干部问他需不需要资金扶持,他却摇头拒绝了。
很多人说他傻,可他的心里却很明白:资金扶持只能帮他一时,却帮不了一世。
在政府扶贫政策的帮助下,他渐渐打开了销路,在珍珠鸡身上开发出3份财富。
农户们的珍珠鸡和土特产,也被他带出了大山,卖到了城市。
他靠着勤劳和汗水,带领多户乡邻一起脱贫增收。
他就是,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的,李方龙。
-01-
返乡创业,初战告捷
李方龙出生的地方,是重庆市彭水县有名的贫困乡,三义乡。
这里山势陡峭,偏僻闭塞,很多人都外出打工赚钱。
18岁那年,李方龙也过上了外出务工的生活。
那是他第一次走出大山,也是第一次见识到上海、浙江、杭州等地的繁华。
他干过建筑,做过餐饮,多年的打工经历让他明白:给人打工不是长久之计,自己创业才能真正改变命运。
在网上查资料时,李方龙知道了珍珠鸡,也了解了珍珠鸡耐热怕冷的习性,以及远高于一般鸡类的市场价格。
“干就要干跟别人不一样的!”李方龙拿定了主意。
年,他返回家乡,打算创业养珍珠鸡。可他的想法,却遭到了家人的反对和乡邻的不看好:
“真的不看好他,因为我们这里山比较大。搞种植,土地不行;搞养殖,路又不方便。在这里没有其他的出路,只有在外面务工。”
大家都说李方龙干不成,李方龙却非要干出个样儿来:
“我想干的事,我非干不可。你说我不行,我非得要行。”
年12月,他投资5.6万元,开始养珍珠鸡。
4亩地,只珍珠鸡苗,就是李方龙事业的起点。
刚开始养殖,他也摸不清珍珠鸡的习性,养了2个月,一只鸡每天只吃1两左右的玉米粒,几乎不长个儿。
李方龙干脆在鸡舍里住了一个多月,认真观察鸡的生活习性。
(珍珠鸡在啄食鱼腥草)
年2月,他尝试着用鱼腥草喂鸡,并且搭配着豆粕、青菜等。
鱼腥草具有开胃效果,鸡吃了后,食量增长到了每天2两,体重能达到5斤左右。
别人养鸡养半年,李方龙却把养殖周期延长到10个月。
虽然饲养成本从每只40元,增长到了每只70元,但是品质和口感却得到了提升。
年8月,他又租了30亩山地,用网围起来,把鸡放到山林里散养。
珍珠鸡野性大,在山里到处乱飞,采食野果和虫子。
9月份,珍珠鸡该出栏了。
好多人闻讯赶到李方龙的养殖场参观,每来一拨人,都要买一些鸡带走。
只鸡,很快就被抢购一空。
-02-
身背巨债,继续向前
初战告捷,李方龙信心十足地准备带着乡亲们一起干。
年底,他牵头成立了合作社,并向大家拍胸脯承诺:免费提供养殖技术,养成后,按保护价回收!
“他们是带着希望来的,我也不会让他们失望。”
李方龙当时这样想,之后也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
可是80多个社员,养殖量3万多只,销售的压力太大了。
10个月后,珍珠鸡该出栏了,李方龙却没来回收社员们的商品鸡。
农户们等了一个月还没等到他,索性找上门去讨说法,有的还找到当地政府告状:
“他是个骗子!原来说回收又没来回收,天天弄粮食来喂,又付出成本,对他很不高兴,就去告他!”
就连脱贫攻坚驻乡工作队的王祖勋,听到农户们的描述后,也对李方龙产生了质疑:
“当时我第一个想法就是,是不是李方龙就为了卖鸡苗,然后就不管回收,不管市场拓展,只管自己一时之利。”
可他们却都没有找到李方龙。
因为那时的李方龙,正在为了收购农户的珍珠鸡,到处借钱。
30多家农贸市场,80多家餐馆,李方龙跑遍了重庆,也没找到愿意和他合作的人。
人们对珍珠鸡不了解,何况卖价还高,李方龙无奈之下,只能贷款、借款,凑了80万元,先收购农户的珍珠鸡。
听到有人去找政府告状,李方龙反而觉得这是好事:
“让政府知道我有难题,其实原来我是不好意思去找政府,不好开这个口。”
政府了解情况后,告诉李方龙,可以帮他争取资金扶持。可李方龙却拒绝了:
“给我资金也是解决我眼前的一时,解决不了一世。”
年底,李方龙拉着滞销的珍珠鸡,到重庆各县区的高档小区做活动。
社区居民们只要加入他的社区群,他就免费送一只鸡给对方。
一周时间,他送出去3千多只鸡,价值40万元,换来了2千多位客户。
接着,李方龙每周六的6点,在群里发20个红包。
抢到最好的一个红包,可以免费获得一只珍珠鸡。
如果一年能购买他的10只珍珠鸡,李方龙就会赠送枚珍珠鸡蛋。
3个月时间,他在群里卖出去5千多只珍珠鸡,一只白条珍珠鸡的卖价是元左右。
李方龙还在群里卖珍珠鸡蛋,一只鸡一年能产60枚蛋,能卖元。
珍珠鸡的羽毛非常漂亮,李方龙把羽毛卖给浙江金华的小商品批发商,加工成工艺品。
一只鸡一年能出半斤羽毛,能卖元。
整体算下来,一只鸡一年的产值就是元。
-03-
授我以鱼,不如授我以渔
客户太分散,珍珠鸡的市场认知度也不高,李方龙的销售压力仍然很大。
年2月,李方龙向政府寻求帮助。
不是想要资金扶持,而是希望能帮他做宣传,找销路。
重庆发改委扶贫集团驻乡工作队王祖勋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年6月,在政府的帮助下,李方龙在重庆市的轻轨上做了广告宣传。
广告一播出,李方龙的珍珠鸡就“火”了,很多人打电话过来谈合作。
李方龙还被推荐参加了各种农产品展销会。
年底,他通过农产品交流会,和一家餐饮企业达成了合作。
这家餐饮企业正在寻找有特色的农产品,李方龙的珍珠鸡很符合对方的要求。
年4月,双方签订了合作协议,签下了3年20万只珍珠鸡的订单。
之后,李方龙又把老家的大脚菌、羊肚菌等土特产,和珍珠鸡组合成一道菜销售;
还把乡亲们的核桃、手工红薯粉等农产品,卖到重庆主城区。
年,李方龙卖出去8万多只珍珠鸡,销售额0多万。
-04-
走养殖之路,带乡邻共同致富
年,跟着李方龙养珍珠鸡的农户,已经有多家。
他还给珍珠鸡注册了商标,打出了自己的品牌,并且通过京东、顺丰、邮政等五六个电商平台销售珍珠鸡。
回乡创业5年,李方龙的养殖之路越走越宽。
他不光自己通过创业收获了财富,也带着乡邻们一起增收致富。
提到李方龙,农户们这样说:
“跟他合作,其实我心里很踏实,我只管养,他包销。”“有他我有信心,跟他一起养,我就没负担。”
李方龙用他的重信守诺、踏实能干,获得了大家的认可。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