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金庙食品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分装食用油。
益阳日报全媒体记者刘美玲
乡村振兴领域是诠释青年责任与担当的舞台。年,我市出台《益阳市乡村振兴人才行动计划》,从“三农”干部配备、乡村人才队伍建设、人才引进等3方面,细化12项扶持政策。
3年过去,我市拥有家庭农场家,农民合作社家,新型职业农民名。青年才俊是否引得进、留得住、扎下根?记者深入一线,聆听80后、90后“新农人”的心声,感受田间地头的最美芳华。
千里归家,只为传承年的非遗文化
羞女峰下修山镇,修山泉水修山面。在桃江县修山镇,修山面是“湖南老字号”、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经九代传承人匠心守护,已传承余年,修山面不仅承载着历史底蕴,更焕发着青春气息。
修山官厅面第九代传承人钟瑾是修山钟氏面业负责人,12年前,她放弃上海年薪20余万元的工作,千里归家,潜心钻研面业。“当时机械化程度不高,做面主要依靠人力,镇上十几家制面企业分散经营,工艺没有统一标准。”在80后的钟瑾看来,祖祖辈辈的手艺要想历久弥新,有两个关键。修山面原料仅使用小麦粉、食用盐、碱,不添加防腐剂、增稠剂、增白剂,天然优质原料是煮一碗好面的前提,这份初心一定要守住,而提高机械化程度是产业化必经之路。年,钟瑾投入余万元采购专业设备,实现和面、烘干、切条、包装等4个主要环节全程机械化。年,又投入余万元进行技改,选料、磨面等九道工艺精准度不断提升。
看似只有一碗小面,背后却凝聚着制面人的匠心。原材料选用、面粉与水的比例、烘晒面的空气湿度等,每一个细节都会影响口感。钟瑾说:“修山面取山泉水和面,具有面片光洁、久煮不浑汤、口感筋道爽滑等特点,银丝挂面、玉带挂面、修山细面等煮一分钟就能食用。”
为打破分散经营、各自为政的局面,修山镇探索“面业协会+龙头企业+家庭作坊+产业融合”的联合发展模式,推动资源利用、资产租赁、经营业务等领域建立深层次合作,实现握指成拳、互利共赢。年,由钟氏面业牵头,10余家制面企业联合成立修山镇面业协会,并统一从脱贫户手中收购鸡蛋、葛根、红薯粉等农产品,作为挂面的原辅料。去年协会企业年产面3.9万吨,实现产值2.6亿元,产品热销北上广等地。
哪怕只是萤火虫,也能照亮周围
7月6日,记者在湖南金庙食品有限公司看到,当地群众正在给食用油打包装。听说有记者采访,资阳区张家塞乡金垅村村民周瑞英毛遂自荐:“我老伴常年吃药,做不了事,我在厂里工作5年了,月工资0多元,既能在家门口赚到钱,还能照顾老伴,多亏了鹏伢子回家创业。”
村民口中的“鹏伢子”是湖南金庙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李超鹏,年,他回到老家创业,从事粮油行业,粮油虽是生活刚需,但利润空间小。为提升公司产品附加值,李超鹏强化源头把控,先采购样品,经专业机构检测合格,再批量采购。为提升产品品质,他变传统热榨为物理冷榨,并用精炼设备过滤,虽然产量降低,但保留了食用油的营养成分。有了好产品,还需要精致包装。通过一对一私人订制,针对保险、金融、地产等行业,设计伴手礼、见面礼、签单礼、晋升礼等个性化产品,产品附加值可提升30%。
李超鹏指着一款产品介绍:“这款产品就凸显了冬奥会元素,结合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等五福寓意,里面有5种油品,每瓶油上设计了一个冬奥会运动项目图案,这款油品一个月就卖了30万套。”
今年是李超鹏创业的第5年,从“光杆司令”到建厂,再到规模化运营,公司先后入选湖南省重点产业扶贫项目,获评市农业龙头企业、市扶贫龙头企业等荣誉,如今年销售额超万元,年产能超3亿元,还实现食用油加工全程机械化。
每年9月至次年3月,公司用工高峰期可为90余人提供就业机会,村民利用农闲时间在这里上班,人均增收2万余元。回忆创业初期的苦与甜,李超鹏说:“我只有8万元启动资金,其中5万元还是借来的,为了节约成本,自己开车送货,一年要跑3万多公里,大热天连瓶矿泉水都舍不得买。”除了艰难,他遇到更多的是扶持和鼓励,在厂房用地、厂区道路提质、员工招聘等关键环节,张家塞乡党委政府提供精准服务。逢年过节,乡亲们提着土鸡和青菜表示感谢,这给了李超鹏满满的成就感。“萤火虫虽然不能点亮世界,但可以照亮周边,影响身边的人,我兄弟李伟强也回金垅村创业了,他开了一家珍珠棉包装厂,现在有7名村民上班,等公司稳定后,可以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李超鹏介绍。
从被群嘲到获点赞,她成了田间“女飞手”
“刚开始回老家,只要出门,就有人笑我‘年纪轻轻回来作田,真没出息’,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不敢扛着锄头去田垄上。”刚返乡种田时,赫山区泉交河镇祥云村种粮大户范泽遭遇了群嘲。
范泽是一名90后女孩,曾在长沙从事美容行业。父亲范献法一辈子种田,种粮面积从7亩发展至余亩。当父亲提出要范泽回家种田时,她下意识拒绝:“回家种田,我哪还有时间护肤美容。”
因父亲年事渐高,身体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在家人劝说下,范泽决定试一试。年,她回到老家,跟父亲学习种田。由于缺乏技术,加上气温较低,晚稻几乎绝收。种田的第一年,范泽尝到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劳,收成却并不理想。攥着未抽穗的晚稻,她一度想放弃,范献法鼓励她:“你爷爷手里没有田作,我们小时候连饭都吃不饱,望着田荒了,我心里就是舍不得。只有你们年轻人愿意作田,农业才有出路……”
父亲的执著给了范泽信心,镇村干部也上门宣讲惠农助农优惠政策。为了提高效益,范泽赴长沙参加培训,学习用植保无人机施药,这也激发了她科学种田的兴趣。规划好田块,将路径、速度、喷洒雾型等信息设置好,短短一上午,就能给上百亩农田施药。范泽自豪地说:“能当‘女飞手’,感觉挺酷的。有次在田垄上用无人机施药,打完药,一回头十几个邻居给我点赞,打那以后,嘲笑我的人少了,乡亲们再也不觉得我回来种田是闹着玩的了。”
慢慢地,范泽还学会了驾驶旋耕机、收割机等农机设备,双季稻面积也扩大至亩。随着农田管护水平提高,她尝到了收获的甜头,年,双季稻亩产达0公斤,较年,足足提高了公斤。看到妻子在田间地头找到幸福感,范泽的丈夫也决定放弃月入过万的工作,和她并肩战斗。
希望的田野上,一家人用心耕耘、守望相助。乡村振兴路上,点点流萤正汇聚成万丈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