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能治好吗 https://m.39.net/disease/a_v7tgq77.html01.珍珠港遭袭
年12月7日凌晨(夏威夷时间),由6艘航空母舰组成的日本特遣舰队实施长途奔袭,从航母上起飞的两批共架飞机,借助云雾掩护,分两拨对美国在太平洋上最大的海军基地珍珠港进行突然袭击。
从年2月1-14日,美国的“第四号大型联合演习”模拟了美国海军攻击陆军防守的夏威夷岛屿,尤其是陆军航空队。攻击发生在2月7日星期天的拂晓,海军以出其不意的方式在演习中轻松获胜。亚瑟·雷德福将军回忆说:“这次演习的总体特点获得很好的宣传,而且日本人显然也非常详细地了解到这些宣传。10年差两个月之后,他们袭击珍珠港,几乎完美地复制了这次演习。”
说起珍珠港事件,大部分人都认为,那是美国军队管理松懈,给了日本人偷袭的机会。记得初中历史课上,老师绘声绘色讲起日本偷袭珍珠港事件时,提到美国军队前一天夜里的酒会,使得美军对日军的偷袭毫无防备,他们在爆炸的巨响中醒来。一方有备而来,一方仓促应战,这样的对垒,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失败的结局。
这次偷袭事件为什么会发生?美国政府是否本可避免?时至今日,珍珠港事件给我们留下了太多悬而未解之谜。
职业历史作家克莱格·尼尔森在大量原始资料的基础上,成立了一个研究小组,进行了近5年的研究工作后,写就了《珍珠港》一书。在书中,克莱格·尼尔森追踪年之前数十年的草蛇灰线,探寻历史事件背后复杂的脉络,通过剖析美日两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外交等各方面,探讨日本如何一步步走向战争,美国的孤立政策如何走向结束,深入分析导致珍珠港事件爆发的必然和偶然因素,以及太平洋战争爆发的原因向我们展示出战争中美日双方恐怖、混乱、暴力、悲剧和英雄主义攻击的异常丰富的细节。
02.日本从闭关锁国到走向战争
对于日本,很多人最深的认知是“好战”,特别是老一辈人,说到日本,第一想到的就是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由此可见,它给那一代中国带来的惨痛记忆。
日本作为世界上最美丽的国家之一,人口密度非常高,因此发展出一种团结的社会风尚和向陌生人施以善心的民族本能。为什么这样一个国家,会走向战争并对手无寸铁的普通老百姓做出令人发指的残暴行为呢?
这就要从年布鲁克林海军造船厂司令、美国海军蒸汽船之父马休·卡尔布莱斯·佩里海军准将,对日本的一次造访开始说起了。
数百年来,日本都是由幕府统治,那是由日本最大的军阀领导的封建军事集团。幕府将军坐镇江户遥控全国,天皇则作为象征性的国家领袖,住在古老的首都京都,终生沉湎与诗歌、哲学和书法之类,而非政治。
在17世纪时,一些天主教传教士来到日本,试图向日本人传教,幕府颁布了“锁国政策”。日本锁国之后,除了一群特定的荷兰和日本商人在“出岛”可以从事贸易,其他外国人如果进入日本境内,将会被处死。
这样的“锁国政策”实行了年,却在年被美国打破。那一年美国海军准将马休·卡尔布莱斯·佩里带着总统米勒德·菲尔莫尔的一封信和一面白旗来到东京湾。信中威胁日本,如果江户不kou取消“锁国政策”,仍然拒绝美国人去日本,那么美国将摧毁日本。
看着佩里率领的7艘装有加农炮的东印度舰队炮舰,和一个团的海军陆战队,幕府将军知道自己毫无胜算,只得遵照菲尔kou莫尔的要求签订了通商条约。
至此之后,很多日本人开始相信,只有通过暴力革命,杀死或驱逐外国人,推翻统治集团,才能挽救民族文化。
年的日本在明治天皇登基后,进行了一系列与世界接轨的措施,建造铁路、造船厂、纺织厂、港口设施和铸造厂。迁都至江户,并更名为东京。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实行君主立宪。随着西方科学、商业和文化的日益传播,日本出现了类似西方文艺复兴式的文化巨变——明治维新。东京派出优秀学生到各国学习先进的文化技术,从电灯到马车,过去年中的每一项发明创造都很快被引入日本。
年,明治派遣炮舰到朝鲜,强迫朝鲜签订了通商条约。和当年美国打开日本国门的手段如出一辙。此后日本分别击败了大清帝国和沙皇俄国。年5月27日,利用自英国进口的21英寸大炮与沙俄开战。这场对马海战,日本帝国海军创造了历史,实现了新式战舰的价值,并且从方方面面影响着珍珠港事件的发生。
有历史学家提出,这一场战役也是引发俄国人对罗曼诺夫王朝的不满,从而导致后来发生革命的一个重要原因。日本经此一战,已进入世界强权之列。一些日本军人开始坚信:只要舰船更多,更大,更好,就能在整个太平洋赢得相似的胜利。或许没有哪个国家能战胜日本海军,即使英国和美国也不行。
03.珍珠港事件真的是毫无征兆的吗?
对马海峡大战,日本是战胜国。可就在日本盘算着想要获得很多利益时,仲裁合约的西奥多·罗斯福却没能领会日本的期望,日本没有得到垂涎已久的赔偿或中国东三省的土地。接着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年举行的华盛顿海军会议上,迫使日本接受的10:10:6的战列舰和航空母舰建造比例,更是在日本人心中种下了一根刺。
很多日本官员认为,这一规定就是美国和英国永远不会平等对待他们国家的证明。条约签订之后,日本海军首席随员加藤宽治哭着喊道:“就我所知,与美国的战争现在已经开始。我们将会在神的护佑下报仇雪恨!”
如果说对马海战的赔偿和《华盛顿和约》是促使日本恨美国的起因,那么,在此之后美国颁发的诸如:日本移民不能归化为美国公民,日本人不得在美国拥有地产,国会实施全国移民配额,日本的配额数为零等一系列不合理的裁定,就是珍珠港事件的引爆线。
日本陆军和海军统帅部很快在《帝国国防方针》中将美国认定为头号敌人。
珍珠港事件发生后,日本内务大臣末次信正说,珍珠港大屠杀源自年:“自从《华盛顿和约》规定了10:6的比例之后,我们在20年时间里进行了难以言说的训练,今天我们必须说,这些训练带来的是完美的结果。此外,我们可以说这一胜利是训练和被压抑住的愤恨现在开始爆发而得到的。”
袭击计划的一个策划者源田实解释说,年的限制激发了技术创新,为12月7日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在整个日本海军航空兵历史上,主流思想是强调进攻,特别是用鱼雷进攻……我们引进俯冲轰炸机,发现它有极强的破坏力,非常适合突然袭击。有了它,我们也能让舰载机拥有更大的潜力。”
或许,没有美国的步步紧逼,日本就不会发动珍珠港大屠杀。但,日本袭击珍珠港事件就真的没有一点征兆吗?
事件之所以如此让人感到惊讶,有一个重要因素是,美国人不相信日本能够成功对美国发动攻击。美国国务院最有影响的亚洲专家斯坦利·亨贝克坚持认为,不管华盛顿对东京提出何等要求,胆小如鼠的日本人永远也不会向美国开战。
直到年11月23日,当美国外交官约翰·K.埃默森从东京任上返回华盛顿,告诉亨贝克说美国要是一直把日本逼往墙角,日本军国主义分子就会坚持开战,亨贝克还是漫不经心地回答说:“哪个国家是因为绝望才开战的,给我举出一个史例。”
实际上,几乎雷同的话语在年10月7日就曾在写给约瑟夫·格鲁的信中出现,格鲁把那封信转给了国务院:“战争风险无疑是最大的……不管是对是错,当日本感觉被逼到墙角时,就会不计后果进行绝望反击。”亨贝克的强硬立场与罗斯福的战争部长亨利·史汀生类似,后者坚持认为自己了解“东方思维”。史汀生建议说:“与日本打交道必须用强硬手段,这与其他国家不一样。”
然而,珍珠港事件用事实告诉美国,思想上的错误观念,以及对敌人的能力和企图心的严重误判,付出的将是沉重的血的代价。
日本突袭珍珠港是否算“偷袭”,一直存在三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珍珠港事件就是偷袭;另一种说法认为是美国决策层耍的阴谋,是故意让偷袭成功的;第三种说法则认为,美国政府玩阴谋,使“苦肉计”。
表面上看,日本突袭珍珠港大获成功,战术上近乎完胜,但战略上却没有占到丝毫便宜。美国著名大众历史学家约翰·托兰认为,珍珠港轻而易举突袭成功,使日本军国主义势力高估了自身的军事实力,疯狂攻城略地,肆意拉长战线,很快陷入国力难支的境地。因此,从中长期战略来看,珍珠港事件对日本来说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大灾难。
对美国来说,从军事上来看,珍珠港事件无疑是一次战役上的惨败,被视为军队和国家的奇耻大辱。但从战略而言,这一“国耻”却助罗斯福政府一扫国内孤立主义的羁绊,一举完成了举国战争动员,全力开动战争机器。在战争中不断增强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战后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珍珠港事件成为美国从世界头号大国发展为世界头号强国的“助推器”。
打开《珍珠港》一书,看克莱格·尼尔森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多视角深度挖掘日本走向战争深渊的缘由始终,揭秘美国“耻辱之战”的前因后果,精彩还原唤醒美国走向世界中央的决定性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