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珍珠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珍珠港事件中有哪些疑点 [复制链接]

1#

年12月7日下午1点47分美国白宫总统办公室的电话响起了一阵急促的铃声。这时总统罗斯福正在和自己的私人顾问霍普金斯聊天。铃声响起后罗斯福接通了电话,随即听到电话那头传来的声音:“总统先生,日本人好像袭击了珍珠港!海*部电讯部门刚侦获的一份电文内容为‘珍珠港遭到空袭’。这是太平洋舰队总司令金梅尔向夏威夷的美国舰只发出的紧急通知。这个电文的内容太让人震惊了!”

罗斯福放下电话后对霍普金斯说道:“日本人好像袭击了珍珠港!”霍普金斯摇着头说:“是不是弄错了?日本人不会蠢到主动向美国挑衅吧?”罗斯福说道:“日本有理由这样做。如今他们正在往东南亚一带扩张,美国太平洋舰队已成为他们最大的阻碍。珍珠港是太平洋舰队的大本营,那么当然会成为他们的攻击对象。我料定我们的敌人不会不犯错。如果日本人进攻我们,那么我将会让国会批准我们参加这场战争”。

二十多分钟后海*参谋长斯塔克打来的电话证实了珍珠港确实已被日*袭击。当晚8点半罗斯福在白宫二楼召开了内阁会议。年12月8日中午12点30分国会召开了参众两院联席会议。最终参议院以82票对0票、众议院以票对1票分别通过了罗斯福对日宣战的要求。年12月8日美国正式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长期以来珍珠港事件被解读为日本方面对美国发起的一次偷袭。

近年来关于珍珠港事件出现了一种阴谋论的说法。这种说法认为珍珠港事件有可能是美国方面自导自演的苦肉计,而日本则很有可能是被算计的替罪羊、冤大头。这种说法认为美国方面其实在事先就已知道日本会偷袭珍珠港,但却故意让日本偷袭成功以获得对日开战的理由。这种说法其实也并非完全是空穴来风,因为罗斯福确实存在演这样一出苦肉计的动机。

在珍珠港事件爆发之前美国国内对是否参加二战其实存在两种完全不同的声音。长期以来美国在外交上所奉行的是孤立主义*策。所谓孤立主义是指在国际纠纷中严格保持中立,避免介入除自卫战争外的一切国际争端。年美国开国总统华盛顿在卸任时曾向公众明确表示:“我们与外国交往的重大原则就是在扩大与他们的商业关系的同时尽可能少有*治联系”。

这时的美国只想和其他国家保持商业上的往来,但在国际*治事务中能不参与就不参与。美国独立时还不是如今傲视全球的超级大国。当时的美国与英、法、德等欧洲列强比起来并不算强大。美国很早就提出了旨在独霸美洲的门罗主义,但在美洲以外的地方则秉承不干涉不介入的孤立主义。大西洋、太平洋两大天然的地缘屏障的保护也使美国具备执行孤立主义的先天条件。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美国的策略是:以中立之名坐山观虎斗——趁其他国家大打出手之际出售武器物资、提供贷款大发战争横财,而等到战局清晰明朗之后再出兵摘取胜利果实。美国参加一战后为协约国提供了大量物资援助,还付出了战死11万人、重伤致残20万人代价。一战后的美国已成为一个世界级的大国。可这时的美国比起英、法这样的老牌列强只有相对优势,但仍不具备绝对碾压的实力。

一战后成立的国联被英、法所控制,而美国作为国联的倡议者却被排除在外。美国既没得到德国的殖民地,也放弃了德、奥的主要赔款。相比之下英、法在一战后瓜分了德国和奥斯曼帝国的属地,日本也得到了太平洋上的加罗林群岛和马里亚纳群岛,甚至就连比利时这种弹丸小国也得到了部分德属东非。一战结束后美国民众普遍认为自己在付出巨大代价后却没得到预期的回报。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人普遍认为不该再让自己的*人为别国去送死。一战后的美国就这样重新回到了孤立主义的老路上。20世纪30年代德、日、意法西斯国家挑起侵略战争时美国奉行的是一种纵容的绥靖主义*策:当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时美国没干预;当纳粹德国迫害犹太人时美国没干预;当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时美国没干预;当侵华日*制造惨无人道的南京大屠杀时美国再次选择回避......

这样的纵容事实上导致法西斯国家侵略扩张野心的进一步膨胀。在珍珠港事件之前罗斯福就已意识到当轴心国征服欧洲和亚洲之后势必对美国也构成强大的威胁。可在当时孤立主义思想盛行的美国很多人并没意识到这种风险,所以罗斯福对轴心国开战的想法就始终无法在国会得到通过。在这种形势下罗斯福*府只有通过《租借法案》的形式向英国、苏联、中国等国提供武器、粮食、石油等战略物资。

美国参加二战对外宣传的是维护世界和平,但在这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之下其实有美国自己的盘算。一旦轴心国征服了欧亚大陆势必会对美国的安全也构成巨大的威胁。即使轴心国不发动侵略美国本土的战争,那么美国在欧亚地区的市场范围也必然保不住。以罗斯福为代表的一部分美国精英阶层已充分意识到了这种风险,但当时美国绝大多数人仍对这种危险缺乏足够的认识。

罗斯福不仅看到了轴心国一旦得势将对美国造成的巨大威胁,而且还看到了参战对提升美国的国际地位有着重要的意义。这时的美国已是全球第一大工业国、全球第一大经济体,可美国的影响力仍基本局限于西半球的美洲。在欧洲事务中仍是英、法等老牌列强说了算,在亚太地区日本是美国强有力的竞争者。如果美国能在其他列强斗得两败俱伤时加入到战争之中将会极大提升美国在战后的国际地位。

明白了这些也就不难理解罗斯福为什么希望能对轴心国开战。可即使罗斯福身为美国总统也不是说开战就能开战的。在美国三权分立的制度体系下美国总统要调动*队需要征得国会的同意。珍珠港事件之前美国国内的孤立主义情结还很浓厚:国会里有相当一部分议员对介入战争是持反对态度的。可珍珠港事件发生后全体国会成员几乎一致通过了对轴心国集团宣战的决议。

之前一直反对介入战争的国会开始全力支持罗斯福*府对德、日、意法西斯轴心国集团开战,同时美国*界、*界以及社会各界在经历珍珠港事件后变得空前一致的团结。这样的变化显然是一直主张参战的罗斯福所乐于见到的,所以罗斯福的确有自导自演一出苦肉计的动机。当然有动机并不足以证明珍珠港事件就一定是罗斯福自编自导自演的苦肉计。

这就像审理一起犯罪案件时动机只能当成推理依据,但却并不能当成直接的犯罪证据。假设张三和李四有矛盾。如果张三被人杀害了,那么和他有矛盾的李四自然是有动机有嫌疑的,可这却并不能证明张三一定就是被李四杀的。罗斯福有自导自演苦肉计的动机,那么有没有证据能证明这件事就是他所为呢?如果我们仔细分析珍珠港事件就会发现确实是存在一些疑点的。

当日本飞机轰炸珍珠港时海面上整齐排列着美国太平洋舰队的作战舰只和飞机。这些作战舰只和飞机没任何的掩护和防御措施,以致于被当时的美国参议员们形容为“美国海*睡着了”。日*在偷袭珍珠港的行动中出动了由6艘航母和17艘其他舰只组成的超强大舰队。即使日*方面的保密工作做得再好,也很难想象如此大规模的一次行动能完全做到瞒天过海。

根据战后解密的档案资料显示:珍珠港事件发生前中国就已对日*的动向有所掌握并通过一定途径告知了美国方面。当时*统一个叫姜毅英的破译员通过日*的往来密电成功破译了日方将对美国发动偷袭的情报。按说这么重要的事应该尽快通知美国,但蒋介石在这件事上漂亮地耍了一个滑头:他先将此情报通告驻美大使郭德权,然后再将此事正式通知美方。

在五角大楼看来这不过是一种试图破坏美日关系从而把美国拖入战争的手段而已,所以美国*方选择对这个信息不予理会。这恰恰正中蒋介石下怀。当时中国和日本的战争已进入战略相持阶段,而美国人却还在一旁作壁上观。其实蒋介石是希望美国被日本教训一下,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促使美国下力气支援中国抗战。可蒋介石又不敢把这份情报瞒下来,因为一旦将来没美国人识破会对自己很不利。

蒋介石故意用一个比较低级的方式传递消息就是让美国人不引起重视:这样一来自己算是向美方传递了情报,将来美国方面在这件事上也没什么好指责自己的;另一方面对这份情报不重视的美国人很可能还是会被日本人狠狠教训一次。其实当这份情报真正的到达罗斯福办公桌上的时候珍珠港已是一片火海。当时延安方面也在事先知道了日本即将偷袭美国的情报。

一位加入中国共产*的日本人中西功在年11月通过汇总各方面信息分析出日*的战略方向转向太平洋最早可能是在12月1日,最迟可能是在12月15日,12月8日的可能性占到90%。至于被袭击的目标具体是哪里则并没预测出来。与此同时国民**统内部也潜伏有中共地下*的成员,所以姜毅英的破译电报出来之后延安方面甚至比蒋介石得到消息都早。

可当时美国和延安的中共方面联系较少,所以这份情报没能及时传递给美国方面。退一步讲即使当时国、共两*的情报被及时传递给了美国方面也未必能改变什么。当时*统和中共方面都知道日本即将对美国发动偷袭行动,然而发动偷袭的具体地点是在珍珠港、具体时间是年12月7日这点是在事先无法预测的。美国即使及时得到了情报并引起了足够的重视,可也无法准确判断日本会在具体何时何地动手。

其实如果站在当时美方的立场上看很可能会觉得日本人最有可能动手的地方是菲律宾。从当时被日本占领的台湾南下就是当时美国在亚洲的殖民地菲律宾。珍珠港比起菲律宾对日本而言实在是太远了。珍珠港距离日本约有多海里。美*很难想象日*的舰队可以横渡海里而不被发现。即使日*真能克服补给上的难关跑这么大老远,那么珍珠港内以逸待劳的美*太平洋舰队似乎也没惧怕的必要。

毕竟当时对航母舰载机进行空中打击这样一种战术还处在一个刚起步的陌生阶段。从我们一开头介绍的美国海*部向罗斯福汇报珍珠港事件的情况可以看出珍珠港事件对美国海*部确实足够震惊,但我们也能从罗斯福的反应中看出他对珍珠港遇袭似乎在事先似乎是有一定估计的。珍珠港作为美国太平洋舰队基地成为日本人的攻击对象似乎也并非难以理解之事。

在日本的袭击发生之前美*突然向珍珠港调派大量的医药物资和医护人员。在袭击发生的前一天临时通知取消第二天的休假,进行战备值班(袭击当天是星期天)。这些都是有档案可查的,但在袭击之后这些记录和当事人被全部调离。袭击结束后美*以惊人的速度将击沉的*舰打捞出水,然后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将其修理好,甚至还通过改装使这些*舰的战斗力上升到了新的水平。

美国海*在珍珠港事件中的损失其实并未到伤筋动骨的地步。事件发生时所有航母都在外面执行任务。有人据此猜测罗斯福和美*几位高级将领可能在事先已得知日本将要偷袭珍珠港,所以故意先把航母全部调走,同时向珍珠港调派了大量医药物资和医护人员。之所以自编自导这样一出苦肉计就是为了摆脱国内孤立主义的束缚。可疑点终归只是疑点、猜测终归只是猜测。

珍珠港事件确实存在太多疑点,但却没任何直接证据可以确证这就是一出苦肉计。事实上所谓的情报漏洞和航母出港都是可以给出合理解释的。国家之间的情报分析本就是一个庞大且复杂的过程。当时美国每天都会收到大量有关日本的*事情报。这些种类繁多的情报亦真亦假。谁也无法证明关于日本偷袭珍珠港的情报是美国方面分析失误还是故意视而不见。

至于珍珠港事件发生时所有航母都不在港这个问题也并不能排除就是一种巧合:珍珠港事件发生时企业号航母正在返回珍珠港的路上,列克星顿号数日前刚刚开出,萨拉托加号正在圣地亚哥维修。看起来似乎是挺巧的。可如果珍珠港事件真是一出苦肉计,那么必然会在相当秘密的状态下进行。这也就是说知道这件事的人不可能太多:充其量也就罗斯福和美*最高层的几位将领可能知道。

当时正在返航的企业号航母上的官兵显然是不可能知道幕后真相的。假设如果企业号返航的速度再快一些就有可能与偷袭珍珠港的日*迎头撞上。退一步讲知道内情的高层限制了企业号返航的速度,那么美*高层总不能限制日*方面的行动吧?如果日*方面的行动比一开始预计的耽搁一些不也可能撞上返航的企业号航母吗?珍珠港事件就是这样扑朔迷离:整起事件看起来疑点重重,可无论证实或证伪都缺乏足够的证据。

如今我们既无法肯定说这起事件就是美国方面自导自演的苦肉计,可也同样没过硬的证据能完全否定这种可能性。无论珍珠港事件的真相如何都无法改变一个既定事实——这一事件改变了美国乃至世界的命运:珍珠港事件直接导致美国正式介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如果说一战只是使美国的孤立主义*策有所松动,那么二战则彻底终结了孤立主义。二战后孤立主义原则在美国被彻底否定。

至此美国外交*策的多边主义时代产生了。战后美国多边主义外交*策的基本理念为:通过维持西方联盟在一系列国际规则和原则的基础上协调与盟国乃至与非盟国之间的*治经济关系,同时强调通过建立国际制度、国际组织和国际机制来协调各国之间的国际事务。在美国*府的推动下强调国际多边合作的联合国于年成立,而战后的西方*事联盟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也在美国的主导下成立。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